17日,北京市民政局正式啟動特殊家庭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項目,即日起,失獨老人、子女無民事行為能力、無子女及子女不在身邊盡孝等三類特殊家庭的北京戶籍老人,可委托北京市民政局指定的英碩扶老公益基金會,代理老人辦理入住養老機構的簽字等事宜,此外,該基金會還可以接受老人的授權,代理財產管理、維權等一系列涉及老人需要幫助管理事務。(1月18日《京華時報》)
老齡社會下,老年人將會面臨著辦證之困”,無論是入住養老院,還是入住醫院,養老資格認證等,繁瑣的程序都是其難以承受之重。若是連年輕人都受累于人在證途”,那么老人自然是望而生畏。有子女的老人還好說,而那些失獨老人、孤寡老人、子女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老人,以及子女不在身邊或者不孝順的老人,這些特殊的群體無疑是最弱勢者,給予他們以特殊的照顧,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應成公共政策無以回避的責任。
然而政府的力量畢竟有限,他們無法做到大包大攬,即便有心也會無能為力。那么在不能親力親為的情況下,運用政策杠桿去撬動市場,讓其他社會組織參與進來,或者以服務外包的方式,實現市場供需之間有效對接,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優先選項。代理兒女”是一種形象的描述,其運作的模式是政府啟動該項目,并引進相應的資質主體,并對其進行前置性把關和過程監督。而受委托的基金會則建立一套完善的運作流程,在與老人們完成委托協議并簽定合同之后,就可以為其提供全程的服務。
從這種模式看,政府、老人與服務機構之間,形成了利益均沾的共同體。政府不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什么事情都去管,然而卻都管不好。而實行服務外包之后,其只需要扮好裁判員的角色,其他的事情就交給專業機構來完成即可;而對于市場來說,有了剛性的需求加上沒有政府的越俎代庖,那么各種市場主體就會不斷完善和成熟,從而有效改善社會組織發育滯后,行業不成熟的現狀;當然最受益的當屬于特殊家庭的老人,有了中介組織和機構作為代理人”之后,其可以省去了奔波之苦、勞累之憂,更好地頤養天年了。
社會老齡化之后,將會面臨諸多的問題。養老不只是給老人們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質,還要滿足其多元化的需求,比如文化、精神、醫療、情感等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 替老人辦證跑腿”之類的細節。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反求諸己和推己及人,進行換位思考和角色互換,從老人最期盼、最渴望和最急切的利益訴求解決,從而才能讓服務的手段跟上發展的節奏。總之,代理兒女”是服務外包的有效嘗試,也是公共服務升級換代的現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