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5日訊 最近,育兒交流微信群里的年輕媽媽們相互提醒:又有奶粉被監管部門查出質量問題了,看看你家的中招沒?”不過,這次媽媽們的焦點不僅在奶粉本身,而是更多地投射到其背后的支持者上:問題奶粉中,四批次來自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推薦品牌,其中一個還是質量優秀獎”得主。有媽媽這樣評論:連行業推薦品牌都出問題,中國奶業整體質量水平可見一斑。”的確,這次為企業背書不僅讓乳協陷入尷尬,還連累了整個行業的信譽。
細細想來,近年來為企業背書的社會組織,何止乳協一家?有的以各種名目評優,為企業打廣告;有的把研討會辦成展銷會,為企業做推銷;有的則充當救火隊員”,企業一有負面消息就挺身而出,為企業文過飾非……社會組織卸下二政府”架子、轉身擁抱市場是好事,可若矯枉過正,淪為企業跟班”,甚至為討好企業失去了客觀公正,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還容易滋生腐敗。
其實,社會組織為企業背書,于人于己都沒有好處。動輒替企業說好話,一旦企業出了問題,社會組織的聲譽也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公眾對社會組織的評優、澄清不再買賬,企業也就沒了興致,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也將走入死胡同。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手伸得太長,還會干擾市場的優勝劣汰,影響產業健康發展。
那么,社會組織和市場的邊界在哪里?與政府部門脫鉤后,社會組織該如何擁抱市場?事實上,公眾所期待的,是社會組織能履行好服務職能,在信息發布和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這與企業的訴求也是一致的,企業所期待的回報遠不止廣告推銷這般淺層,恐怕更期望協會能在維護市場公平有序競爭方面多做貢獻。
一方面,協會比政府更貼近市場、比企業更了解行業全貌,政府宏觀調控和企業投資經營都需要協會給予信息支持,包括國內外產業政策動態、市場需求潛力、主要企業情況等。從社會角度看,由社會組織來做信息收集和分析更為專業,且比企業各自調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在這方面,我們的協會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海外市場部分,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另一方面,協會也要加強行業自律。仍以乳協為例,當年若能及時發現三聚氰胺問題并既向社會公開,又敦促企業改正,不僅可以使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保護,而且中國乳業也不至于陷入如此嚴重的信任危機。從協會內部來看,畢竟多數會員企業還是奉公守法的,及時發現并解決行業問題,對這些企業也是一種保護,協會自身公信力會得到提升,企業也會感到會費沒有白交。
如今,政府簡政放權,社會組織承接的職能將越來越多,厘清社會組織和市場的邊界尤為重要。社會組織不妨把重心放在那些政府不宜做、市場做不好的事情上,多做促進市場公平有序競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