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8日訊 近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資金來源上有自有資金、閑置募集資金等,投資標的上有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等。
在當前強調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如何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理財熱”?究竟是上市公司盤活閑置資金,以獲得投資效益?還是玩錢生錢”的游戲,讓資金在虛擬經濟中打轉”?
理財風”來勢猛烈
不少上市公司雖然手握大量閑置資金,但對投資擴大主營生產意愿不足,因此理財產品成為其放置閑置資金的主要投資渠道之一
今年伊始,眾多上市公司就開始刮起理財風”。據同花順數據統計顯示,截至5月13日,今年以來兩市共有815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信息公告,涉及各類理財產品數量達8963個,已披露的購買金額達5942.11億元。
從理財產品的類型來看,主要分為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和其他產品。
具體而言,735家上市公司購買了7869個銀行理財產品,購買金額達5096.17億元,委托期多在一年期以內,預期收益率在3%至5%之間;63家上市公司購買了226個信托產品,購買金額達150.67億元,委托期為一年期、兩年期的產品占大多數,預期收益率在8%至12%之間;181家上市公司購買了867個其他產品,這包括券商理財產品、短期國債等,購買金額達695.27億元。
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上看,既有自有資金(包括子公司資金),還有在A股市場募集的資金。以上市公司漫步者為例,該公司近日公告稱,董事會通過了《關于使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議案》,同意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使用不超過6億元自有閑置資金購買低風險短期理財產品(每份理財產品期限不超過1年)。
從A股市場今年以來的融資情況來看,截至5月13日,兩市共有78只新股完成發行上市,計劃募資為429.86億元,而實際募資為468.15億元。同期共有178家上市公司實施定增,共募集資金2697.73億元。這意味著目前A股市場為上市公司至少融入了3165億元的資金。對比來看,上市公司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已超過同期A股市場為其融入的資金。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體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投資實業時間長、風險大,而且回報率下降,不少上市公司雖然手握大量閑置資金,但對投資擴大主營生產意愿不足,因此理財產品成為其放置閑置資金的主要投資渠道之一。
眾說理財潮”
亟需不斷完善和健全有關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制度和機制,強化融資后資金使用的監督監管
對于不少上市公司刮起理財風”等行為,中國證監會早在2012年就發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文件中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但其投資的產品須符合一定條件,即要求安全性高,并且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等。
不過,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自有資金的使用尚缺乏詳細具體規定。根據目前相關法律法規,上市公司將自有資金用于投資只需要公司董事會通過,并不需要進行股東大會表決。
業內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這一行為的評價褒貶不一。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鄒亞生認為,購買理財產品是市場化行為,上市公司如果用自有閑置資金通過理財投資,實現公司資金的保值增值、增厚公司業績,這是其回饋股東的途徑之一,而且這些閑置資金能通過相關渠道進入資金需求方,緩解其他企業資金需求,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一些公司當初爭先恐后地上市融資,而如今卻沒有將募集資金用于開拓主業,推進公司業績增長,而是用于購買理財產品,有不務正業之嫌。甚至不排除部分公司存在一邊利用自身上市公司的融資平臺優勢,低成本融入資金;一邊又投資相對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獲得高收益,直接玩錢生錢”游戲的可能。
如果上市公司將融到的資金頻頻用來購買銀行、信托等理財產品,可能加劇資金空轉,抬高下游資金使用成本,加大實體經濟負擔,這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背道而馳。”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教授說。
同時,理財也并非是穩賺不賠”,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也蘊藏著一定的風險。據了解,上市公司無論是通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是直接認購信托產品,資金最終流向基本上都是信托計劃,但近年頻頻出現的信托計劃延期兌付、債券違約等,顯示出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風險不容忽視。
目前來看,監管層亟需不斷完善和健全有關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制度和機制,強化融資后資金使用的監督監管。”高明華同時建議,要使上市公司的理財行為始終處在透明、公平、公開的監管之下,促使上市公司將寶貴的資金真正用在主業經營上,并應適當適時提高上市公司的分紅比例和額度回報投資者。
呂隨啟表示,股票發行注冊制亟需盡早推出,以便讓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聯通合體”,最大限度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和資源優化配置功能,避免資金的濫用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