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30日訊 國內企業加速走出去,將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據有關部門預測,2015年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將歷史性地超過外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而且很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
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將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預計到十三五”時期末,我國每年對外直接投資將至少比現在增加一倍,達到兩千五百億到三千億美元。僅十三五”期間,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就將達上萬億美元。
但也應看到,我國企業走出去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快速推進的。最近,我在福建等沿海地區調研發現,企業對走出去有很多困惑,如對國外環境、法律、社會、文化了解不夠,特別是國際化專業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內部管理機制跟不上等。這也是其他地方企業遇到的普遍問題。從多年來境外直接投資年檢的情況看,國內企業走出去的總體盈利狀況并不理想,虧損企業數量比較多。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認清并發揮好自己的優勢。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優勢是什么?最大優勢是全方位、多領域地走出去。在我國企業對外投資中,不僅有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大項目,還有很多勞動密集型項目。最近,營銷網絡、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公司也紛紛開辟海外投資市場。再加上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可以得到金磚國家銀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大規模、多模式、寬領域走出去所形成的規模優勢將非常大。
更好地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需要企業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抱團出海。抱團,不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企業之間抱團,而且是指各種資源抱團,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抱團。具體來說,應把對外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地區性投資基金與金融開發業務、對外援助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等有機整合起來,打好對外投資的組合拳”。這就需要一系列開拓性的政策協調與實施舉措。
堅持規劃先行。應與投資對象國建立政府間合作與協調機制,了解其需求,及時向我國企業發布相關信息,并制定好規劃,促進我國企業對外投資與投資對象國的項目需求和發展戰略實現對接。
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對象國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它們非常需要港口、鐵路、公路、油氣管道、電力通道、通訊等基礎設施投資。一些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也需要更新。這些領域恰恰是我國企業的強項。我們不但有很強的土建與設計能力,還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帶資參加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各國是非常歡迎的。根據經驗,基礎設施投資回報一般比較穩定,而且能產生很多附加的溢出效果,投資風險相對較小。
產業及時跟進。在走出去過程中,產業及時跟進,基礎設施才能發揮應有作用。應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鼓勵企業集約式、鏈條式抱團出海。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出去可以創造大量就業,特別受投資對象國歡迎。
把建設境外工業園區、經貿合作區作為幫助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途徑。這一做法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投資對象國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不佳問題。應加強制度設計和財政支持,鼓勵我國地方政府同承接地政府合作設立工業園區和經貿合作區。
培養國際化企業人才。鼓勵國內高校為走出去的企業訂單式培養人才。擴大小語種專業招生規模。吸引我國海外留學生與華僑在走出去的企業中就職。鼓勵我國企業招收在華或曾在華學習的留學生。在孔子學院開設相關培訓課程。
鼓勵走出去的企業履行環境保護及其他社會責任。走出去的企業應尊重東道國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保障勞工合法權益,真正與東道國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作者為國務院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