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它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占優勢,卻還能活著,頂著巨虧活著。
最早知道康佳的名字是在1998年,那年一部叫《還珠格格》火的一塌糊涂,除了再也無法復制的62.8%收視率,救活了好多瀕臨倒閉的印刷廠,它也讓很多家庭多了個出奇一致的目標——賺錢換個好電視。
就在那一年,康佳彩電國內零售市場占有率首次跳躍式的霸占了中國第一,成功超越長虹,成為當時的“一哥”,105億的銷售額,成就了康佳電視那年恐怖統治力。
但這幾天,一份不可思議的半年報,瘋狂賣地,和它完全的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商業模式,把一代彩電巨頭“康佳”又推到了風口浪尖。
隨著中報的出爐,半年營收上百億,扣除非經常損益后,凈利潤再次虧損4446萬。
請注意“再次”這個詞,因為繼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直至2016年,主業年年虧損之后,今年上半年,康佳還是沒有逃過虧損的魔咒。
除了虧損,康佳在變賣資產的道路上也根本停不下來。
幾天前,康佳再次發布公告,擬轉讓持有的康僑佳城公司70%的股權,掛牌價格不低于41.45億元。
8月24日,康佳擬轉讓上海3處房產,回籠金額1651萬元;
6月29日,宣布出售昆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51%的股權,價格不低于2.24億元;
5月份,出售映瑞光電科技22.935%的股權,估值約為 1.2億元。
營收和凈利潤反差如此之大,連續7年主業一直虧損,整個集團就靠變賣資產過活,一代家電制造業龍頭企業,是如何走到今天斷臂求生的地步?
老牌彩電巨頭,8年時間80個億。
陳偉榮,是那個給康佳帶來了最鼎盛的時刻的男人,也是帶領康佳一路走向虧損的男人。
康佳的崛起占盡了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天時地利,陳偉榮,就是人和。
在當時,陳偉榮和TCL李東生、創維黃宏生同為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78級學生,他們就讀同一個班級,從事同一份事業,被稱為“華工三劍客”,三人名氣相當大。
1982年,陳偉榮畢業后,被分配到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就職,也就是康佳的前身。從最基礎的工廠技術員,到工廠廠長,他毫無懸念的成為了康佳集團總裁。
當年,長虹電視曾經在國內是霸主一般的存在。而就是在陳偉榮掌舵康佳之后,他雷厲風行,參與公司改制,加大力度投入技術開發,一舉拿下三十多個彩電技術的全國第一。在1998年,康佳彩電產量第一次成功超越長虹,成為當時的“一哥”。
只用了8年時間,陳偉榮就將公司的總資產從5.49億元增加到89.13億元。
然而,陳偉榮給康佳帶來了最鼎盛的時刻,卻也導致康佳電視擴張過快而庫存累積。接連不斷的巨額虧損成為了陳偉榮引退的導火索。
最為致命的是,康佳最為動蕩的時刻,卻也是國產電視市場轉型發展最快的時候,而當創維、TCL、海信等品牌逐漸逆襲,康佳電視已經戰力匱乏。
2001年,陳偉榮突然宣布辭職引退,留下的原因只有四個字:“能力難及”。
三個多月上百次人事變動,華僑城里的眾叛親離。
康佳是一個被上了魔咒的企業,不怪別人,怪就怪他不好好干自己老本行,反而跑去擠房地產,這么一擠,擠出一場宮斗戲,也擠走康佳半條命。
從2001年,康佳就抑制不住涉足地產屆的沖動,而在這個過程中,康佳第一大股東,一步一步變成了一個原本雙方八竿子打不著,業務上也沒多大交際的外行人——華僑城。
當上了第一大股東,華僑城的控制欲望就水漲船高起來,想外行控制內行。這讓中小股東和康佳人根本無法接受,小股東們覺得,華僑城就安安生生當甩手掌柜就行,別來染指康佳經營管理。
30年康佳做到今天,都是靠原本的康佳人打下的江山,華僑城一沒賣場,銷售家電是指不上了,二也提供不了核心零件的供應鏈,總之,基本上沒對康佳做過什么實質性貢獻,瓜分利益的時候就跑來了,小股東們當然一聽就炸了。
小股東的紅人劉丹
2014這場戰爭終于爆發了,小股東們借著康佳連年虧損的借口,結成“幫派“準備一致對付大股東。
這是創造中國證券史上第一個“中小股東主導董事會”的案例,小股東所提代表在董事會七個席位中占據四席,而華僑城只保留了兩個董事席位,中小股東選舉出來的張民任董事局主席。張民根本沒有彩電業背景,也沒有從業經驗,雖然財務投資經歷豐富,讓張民當掌舵人?
華僑城送了小股東三個字:想的美。
本來就不打算善罷甘休的華僑城積極運作,兩周后,劇情逆轉,由華僑城提名的劉鳳喜擔任董事局主席,張民下課。因為華僑城有個再正當不過的理由——我們是大股東啊!康佳這塊肥肉,我們志在必得。
大股東的寵兒劉鳳喜
一個上市企業,兩周內兩換董事局主席,不僅整個2015年都鬧得是轟轟烈烈,而且在國內上市企業發展史上,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罕見。
這還不算完,在劉鳳喜搶下張民董事局主席的位子時,小股東們推薦的劉丹成為新任總裁。結果不到三個月,劉丹板凳兒都沒坐熱,就也被大股東華僑城突然免職,直接攆下了臺。
這種來回折騰,讓康佳內部死氣沉沉。包括研發、市場、生產、管理,品牌等各個環節都受到嚴重打擊,大家得過且過,感到前途渺茫,士氣低落。
除了公司停不下來的虧!虧!虧! 股民更是深受其害,損失慘重。慘到什么地步呢?內斗中,逼的康佳股票不得不于6月12日停牌,3個月復牌后拉開了大跌序幕,連續七個跌停版。
當然,一臉懵逼的還有經銷商,據說那年,經銷商最大愿望,就是廠家什么時候能不再折騰。
老大哥,你一手好牌到底是怎么打爛的?
其實,康佳不是沒有掙扎過,但這個世界就是這么殘酷。在創哥看來,除了不忍心再吐槽的股東互撕,康佳的一手好牌打爛的一點都不冤:
1. 在核心技術上摳門,在創新上偷懶。
康佳在技術上的投資是出了名的不大方,2016年上半年康佳集團的研發投入僅0.88億元,同比減少15.56%,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已經連續四年不超過1.3%,跟海信、TCL等同行比起來,少的不是一點半點。
沒有規模、沒有科技含量,不創新,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沒有差異化,只能做炮灰。
2. 沒撈著“互聯網+”是傳統企業的救命稻草。
“互聯網+”是傳統企業的救命稻草。道理雖然都懂,但康佳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劉鳳喜掌舵時,創哥真的覺得他從心理排斥互聯網,他認為傳統制造企業突然轉型到互聯網很難,應先內部有了互聯網意識后,再向外部推廣。他認為康佳向互聯網轉型時機尚不成熟。
但現實情況是,競爭對手的互聯網化已經如火如荼,并且開始嘗到甜頭了。創維率先思變了,所以,創維過得很滋潤。
雖然2015年康佳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看起來很美好,實際雙方是“各懷鬼胎”。康佳的中小股東意圖聯手阿里拉升股價,而阿里則希望獲得終端量。據說自合作以來,康佳并沒有分到一分錢。
3. 售后黑洞,誰還會為老品牌的情懷買賬?
康佳還有一大致命傷,就是沒有正確定位“售后服務”,這么多年一直被花式吐槽的就是康佳糟心的售后,比如那句,康佳的電視里估計是安裝了定時裝置。
好一點的待遇是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聯系售后卻被告知需花高價進行維修,要是遇見態度不好的客服,可能就會撇清干系,甚至直接掛電話。
連續7年虧損,彩電巨頭康佳好像深陷噩夢,一直難以蘇醒。明明年年虧損,卻還年年堅守,日子過得很好的時候,沒有顛覆自己、產品創新和迭代的動力,而現在,應該怎么定義康佳呢?
是被房地產耽誤的家電企業,還是被家電耽誤的地產公司?
這個時代,電視機有些寂寞,可手機和wifi卻沒有閑著,或許,只有勇于革自己的命,才是真正保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