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發展歷史,從“鞋王”到破產,經過三次轉型,在一位法國人街頭的偶遇中再次死而復生。回力,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再次從夢中向我們走來。
“回天之力”企業死而復生
實際上,“回力”的前身是由劉永康、石芝珊集資創辦的義昌橡皮物品制造廠,成立于1927年,生產“八吉”牌套鞋。雖然,1927年至1933年間,該企業經歷了諸多風險,甚至到了破產的邊緣;然而,神奇的是,次年,正泰橡膠廠卻奇跡般地站立了起來,并易廠名為正泰信記橡膠廠。
1934年,時任正泰信記橡膠廠經理的薛銘三,考慮要創立一個新商標,既要能表明產品具有款式新穎、經久耐用的特性,又要體現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畏艱難的毅力和勇氣。
在多方征集的過程中,浙江美術專科學校畢業的青年袁樹森,采用西洋手法設計的“WARRIOR”(戰士、勇士、斗士)商標和一個彎弓搭箭的古希臘勇士形象,因貼合當代青年人崇尚勇敢、想做勇士的心態而成功入選。
薛銘三把“WARRIOR”譯成中文諧音“回力”,寓意“回天之力”,“能戰勝困難的巨大力量”。于是,1935年,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商標正式注冊,"回力"正式問世。
七八十年代年銷售高達8億
之后,在薛銘三等人的帶領下,正泰信記橡膠廠選拔精干人才,著眼于布面球鞋的不斷翻新,并首創成型工藝流水操作法,大大提高了功效,降低了成本。
同時,回力品牌還采取靈活銷售策略,大做廣告。1948年,正泰橡膠廠推出新型弓形特制球鞋。當時正值“全運會”在江灣體育場舉行,他們雇用飛機飛撒宣傳單,同時在運動場內設置醒目的大型廣告牌,一時名聲大噪。“全運會”結束后,遼寧省籃球隊十多人因該省解放戰爭已經開展,交通中斷難以返鄉,是正泰橡膠廠收留這支隊伍,成立了“回力籃球隊”。后來,這支籃球隊逐漸成為上海籃球場上的一支著名勁旅,轉戰大陸及香港各地,為“回力牌”打響了聲譽。
而從50年代起,回力已經成為中國專業體育界的首選用鞋。1956年10月,回力為國家籃球隊參加奧運會研發出回力牌565型經典籃球鞋。1979年,WB-1籃球鞋橫空出世。1981年,中國女排穿著回力球鞋奪得第三屆世界杯冠軍。此外,乒乓鞋、網球鞋、田徑鞋,許多中國國家隊隊員的腳上,也都能看見“回力”比賽專用鞋。
數據統計,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回力年銷售額一度高達8億元人民幣,風靡一時。
王朔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文革’時社會秩序大亂,這款鞋和軍帽一樣是小流氓搶劫的主要目標。經常看到某帥哥穿著‘回力’神氣地出去了,回來光著腳,鞋讓人扒了。”穿“回力”和戴軍帽一樣,是一樣許多孩子都渴望的禮物,回力鞋是青少年中相當牛的潮人標志。
宣告破產 正式停產
然而,進入1990年代后,一方面,整個鞋業市場競爭殘酷、激烈,效益普遍下滑;另一方面,中國的運動鞋產業迎來了廣東和福建系鞋廠的時代,安踏、特步、李寧等品牌迅速占領市場,成為新一代的國貨象征。而除了新興國內品牌的崛起,耐克、阿迪達斯等一大批國外企業也在紛紛進駐中國市場,嚴重沖擊了回力品牌的人氣。從1994年開始,膠鞋公司旗下的七家工廠以一年一家的速度關閉。
2000年2月,最后剩下的回力也被上海回力鞋業總廠宣告破產,正式停產。
幸運的是,“回力”系列商標隨后轉至上海華誼集團得以保全。(插一句,這里的華誼集團和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沒有任何關系。)
同年5月,上海華誼集團通過結構調整,全新組建了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延續了回力的命脈。
第一次轉型:頂住生存危機
而隨后回力也大膽地進行了第一次轉型,將低附加值的生產加工產業鏈階段交由社會資源解決,而回力則牢牢把握技術研發和市場網絡的高附加值產業鏈階段,提高了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由生產型企業轉變為品牌運作的貿易型企業。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體現了一定的優勢,抵御了經濟危機大環境中的各種困難,挺過了經營虧損的低谷階段。
然而,雖然新回力守住了基本的市場陣地,頂住了自身的生存危機,但因為企業營銷模式仍然是以大批發為主,產品線狹窄,產品毛利遭受生產商和批發商的兩頭擠壓,品牌價值難以真正體現出來,不僅利潤低,還遭遇了市場上假冒產品的強大沖擊,企業經營仍然非常艱難,時刻都有被“紅海”市場吞沒的危險。
第二次轉型:從國外殺回國內
有趣的是,彼時,法國人派特斯-巴斯坦在上海街頭無意中發現了回力,并把回力推廣到海外;還令人驚訝的是,當初簽署協議時,這位法國人竟然把在地攤上廉價到12元一雙的回力到國外賣上50多歐元(合500元人民幣)。
更令人意外的是,2008年,由于《指環王》里的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在曼哈頓的《紐約,我愛你》片場穿著一雙回力鞋的裝扮迅速傳遍網絡,引得越來越多的好萊塢明星開始穿中國的回力球鞋,讓回力球鞋一時間成了國外的“香餑餑”。《ELLE》雜志法國版曾在報道中這樣寫道,“這絕對是挑戰匡威在年輕人心目中的時尚主導地位。”
而這次意外成功了成為了當時一直謀求再次轉型的回力的“天時”。回力積極審視自身運作模式,積極吸取國外品牌運作公司經驗,努力打造自身內涵的核心競爭力,并抓住這次機遇,在海外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蒙古國總統、比利時王儲、丹麥副首相等國外政要到北京商廈選購中國國貨回力球鞋。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回力品牌獲得世博會特許生產商和零售商資格,并獲世博會安保員用鞋和保潔員用鞋內部招募訂單,回力手繪鞋還進入世博會場館展示,吸引了大量顧客排隊到旗艦店狗迷,并隨后引發眾多市場經營者加盟熱潮,據悉打算談合作的加盟商達800多個。于是,回力逐步試行終端專賣模式,以授權經營方式開展回力產品多系列多品種的拓展,快速豐富回力產品線。
統計顯示,從2008年起,回力每年推出的新款,總計已開發出200多個系列,5000多個款式。2015年,回力產品在市場上的銷量達到了6000萬雙左右。而從2010年到2015年,回力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平均增幅分別達到28%和33%,實現了1.8億雙的銷售數量。現在,回力已達上千家專賣店,其中時尚精品專賣已進入部分大城市一線商圈,與國際名牌同臺迎客,原本售價2歐元的回力鞋銷售價格已經達到50歐元,上漲了25倍以上。回力品牌霸氣歸來。
第三次轉型:“雙輪驅動”
目前,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和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回力又啟動了品牌升級戰略,開始嘗試著第三次轉型,試圖將產品觸及到中高端的消費者;同時,回力還啟動“終端直供平臺+電商平臺”的營銷新模式,走“雙輪驅動”的發展道路。“經典不能丟,但必須有突破。下個月會逐步在體驗店和線上旗艦店逐步鋪開新產品,單價在200元至500元間,我們的產品品質不輸阿迪、耐克。”事實上,2016年,回力在電商的銷售額已突破1個億。
當然,對海外市場,回力也格外重視。回力表示,現主打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一年的銷售額超過3000萬人民幣,長期穩坐鞋類品牌第一陣營。今后,非洲市場也將是回力發力的另一重要海外陣地。
此外,回力還將智能穿戴設備作為下一個突破口。為此,2016年,回力設計了四款概念鞋:雨鞋不僅防水,拆下鞋底就能變成救生圈套在手上;休閑鞋底下裝了八個輪子,累的時候就能變身平衡車;鞋子內安裝定位芯片,可以防止孩子老人走丟;有獨家專利技術的“回力撐”,安裝在鞋底內,可以減震保護腳踝。專業、健康、時尚是回力鞋業目前的定位。
資料分析,目前,中國是全球制鞋產業最大的生產國以及出口國。一年制造出24億雙鞋子,占全球鞋類總產量的40%。尤其是女鞋市場,作為中國鞋類市場的主力,年增長率有望保持在12%以上,預計其中名牌鞋的銷售增長率可超過16%。同時,中國網上鞋類購買規模在2016年已增加到了1850億元。
而再根據對2016年度全國老字號品牌在阿里零售平臺銷售額的統計,恒源祥、回力和茅臺名列老字號電商排行榜的前三甲。
由此可見,隨著回力的三次轉型,涅槃重生的回力將延續著民族品牌的頑強生命力,用那一抹紅白的經典,伴著新時代的印記,合著行業市場的東風,在新一代人的記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