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么封殺品類,要么開創特性,否則很難防止對手切入。
過去很多年,企業的發展有四個路徑,首先就是找到品牌定位,開創新的品類,或者開創新的特性,這是企業最大的特點,很多企業因此演變成商業新物種。然后在時間窗口中,采取大量的飽和攻擊進入消費者心智,最終占據獨特的心智優勢。
不管是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不用把互聯網+看得多么神奇,最關鍵是回到消費者的人心。很多品牌成功不是因為采取了互聯網的變革措施,只是找到了消費者心智中全新的價值與位置。
香飄飄重新找到了獨特的定位:緩解輕度疲勞和饑餓的飲料,這就開創了非常多的場景。
因為小餓小困是常態,午后工作,晚上加班,午夜看球追劇都會小餓小困,當它跟這些場景聯動在一起的時候,他的銷售場景大量增加。而且定位為“采用新西蘭的奶源加印度紅茶,一年十二億人次都在喝”,這個信任狀重建了消費者的信心。
2、你自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對你怎么認知。
定位要回歸常識。常識是消費者心智中已存在的認知。現實世界是表象,消費者心智中的認知才是現實。
定位要順應消費者心智,認知和常識很難改變,要利用常識去建立定位。
例如消費者認為好的補品是人參,燕窩,鹿茸,蟲草,東阿阿膠就借力這種認知進行關聯定位,把阿㬵定位成一種珍貴的高價值的補品。信任狀來自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滋補有三寶,人參、鹿茸與阿膠。
十年中把東阿阿膠從20元一斤漲到2000元一斤,市值從20億漲到300億。
為什么像耐克這樣的情感型廣告不可學,因為這種廣告是成功者的特權。相信耐克在創業時不會用這種廣告。
為什么當前許多情感型廣告泛濫,是因為同質化的產品找不到獨特的定位,只能轉身追求與消費者情感共鳴,即使拍得很好讓人有感動,但消費者會為感動買單嗎?
大眾銀行的不老騎士很打動人,你會由此選擇大眾銀行嗎?這種廣告無法給消費者選擇你找到一個獨特的理由,在消費者心智中創建一個認知優勢而獲得消費者優先選擇。
而怕上火喝王老吉,困了累了喝紅牛,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康師傅就是這個味,聯邦快遞的隔日必達才是真正有殺傷力、銷售力的廣告。
如果你不是市場的強權者,就要遠離所謂的情感型、形象型的廣告。
3、定位要找到差異化價值。
以分眾為例,分眾年營收超百億實際上取決于一件事,分眾賭對了電梯。電梯是城市文明的基礎設施,代表著四個詞:主流人群、必經、高頻、低干擾。
而這四個詞正是今天引爆品牌的最核心以及最稀缺的資源。今天 4 億城市人口,每天 2 億看分眾。5400 個品牌毎年投分眾。分眾電梯媒體,120 個城市,110 萬塊電梯海報,18 萬塊電梯電視,5 億人次城市主流人群的日均到達。
分眾的定位我總結為:引爆主流,投分眾。
與電視相比,分眾電梯媒體每天覆蓋的 2 億消費者是 20-45 歲,中高收入的城市主流消費群,而這些人已經不是今天電視的主要觀眾。
與網絡相比,分眾更具品牌引爆力。
移動互聯網入口多,內容信息爆炸,廣告很難記憶,消費者具有主動選擇權,對廣告往往容易忽略。
對社交媒體,新聞端用戶主要看內容,廣告主最應該做的是公關內容植入,視頻貼片廣告必須賭對,《太陽的后裔》《老九門》《歡樂頌》少數幾部熱劇賭對了,否則品牌就很難被引爆,即使看熱劇中有部分中高收入主流人群,現在往往開始選擇買 VlP 付費一次看完不要廣告。
總結:做品牌要聚焦認知,品類,特性和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