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南部古都邁索爾郊外,穿過車輛和行人川流不息的市中心,能看見一片被高墻和監控攝影機環繞著的樓群。這里正是印度大型IT服務企業印孚瑟斯技術(Infosys)的所在地。
8000個工作崗位不復存在
印孚瑟斯技術的主要顧客是歐美跨國企業。該公司通過承接系統開發和客服中心外包業務逐步壯大。不過,就是在這里,2016年相當于8千人以上從事的工作崗位不復存在。原因是該公司全面引入了人工智能(AI)。
日本金融行業的外匯交易員(2013年11月6日,東京)
「我們無法讓你再接著做現在的工作了」,一位身著T恤和牛仔褲走出公司大門的31歲男性員工2016年底接到了來自領導的這樣一個通知。他大學畢業后就進入該公司,一直從事系統故障監控工作。但如今他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手上沒有可以負責的具體業務。他說:「人需要干好幾個小時的活,人工智能瞬間就能完成。我們怎么可能比得過呢。」
該公司的客服中心業務被能夠識別語音的人工智能系統所取代,系統開發也有人工智能參與其中。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該公司19萬員工中的約5%的人從事的業務不復存在。
有估算稱,如果人工智能得到普及會導致更多人失去工作。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類49%的工作。
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
然而,如果我們只關注負面影響,有可能看不清事情的本質。其實,人工智能在奪走人類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職業。例如,為滿足客戶需求需要修改人工智能程序的人員、還有為便于人工智能進行分析需要可以對數據進行加工的人員,諸如這樣的業務需求越來越多。印孚瑟斯技術的上述男性員工也參加了公司內部的人工智能培訓。他說:「接下來我只要通過考核就不至于丟掉工作,可以去從事人工智能的相關新業務。」
在美國紐約金融行業工作了近10年的Jack Velasco今年1月被公司解雇。據他說,最近幾年,金融行業的交易員減少了10~20%。從2010年左右開始,人工智能開始進入相關行業,很多交易員先后辭職。
雖然Velasco表示「曾深受打擊」,但如今,他似乎已經不再執著于交易員這一職業。他說,將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金融相融合的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在紐約一個接一個出現」。他在專門服務新興企業的招聘網站上注冊,并經過了多次面試后。他表示自己從中切身感受到「能用到金融知識的崗位正在增加」,稱想要試著投身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崗位中去。
自然,人工智能也不是萬能的。富國生命保險通過使用人工智能,將審核發放醫療保險部門的131人裁減了約30%。該公司把審查輸入信息的工作交給了人工智能。但一名女性員工表示,「在讀取病名等的時候會出現人工智能特有的錯誤,需要人工仔細檢查」。
據稱,在人工智能檢查的所有案件中,有約10%存在錯誤,需要人工復查。人類輔助人工智能工作的狀況似乎越來越多。
1980年代,生產自動化導致工廠制造部門減少。19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帶來更為便捷的會計、人事管理。另一方面,系統開發、網路服務等工作崗位應運而生。創新總是不斷給社會帶來變化,人工智能也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