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應用相對細分,分散在政務、醫療、餐飲、娛樂、家政等不同的行業里,市面上幾乎沒有一個App能做到像114一樣,可以集合所有行業。
無論商業模式如何變換,114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它是建立在人工客服基礎上的一項服務。
還記得114查號臺嗎?
你可能很久沒有打這個曾經熟悉的號碼了,但它并沒有消失,而是演變為一個集掛號、訂餐、購物、家政等服務于一體的語音搜索引擎。
114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中國官辦電話出現于1904年,需要接線員轉接,為了適應需求,1911年,北平電話局成立查詢臺“問答處”,號碼設為“04”。新中國成立后的1961年,“04”升位成“114”,沿用至今。
114發展史,是一部通信事業改革史。1998年“郵電”改制,公共服務號段114為中國電信所接收。此后,又歷經電信南北分拆、聯通整合等幾輪變遷,形成了114在南方省市歸于電信、北方屬于聯通的分治局面。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憑借便捷、集合的特性,以及龐大的人工客服團隊,114不但沒有隕落,反而迅速實現轉身。
“語音谷歌”?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上海114客服經理徐倩雯的一天又開始了。她從業二十余年,服務人次一百多萬。身穿白襯衫的她,用標準的普通話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生活中遇到疑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解決方案,還是撥打電話詢問114.
比如,她就接到過“家里進了蛇怎么辦”“某個生僻字怎么寫”,以及“金茂大廈有多高”這些腦洞大開的咨詢。
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3年左右是查號業務的高峰,上海114話務臺最多時一天能接40萬個電話。2006年左右,上海114查號臺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轉型,開始提供訂房、訂機票、訂酒店等增值服務,服務類別被劃分為信息搜索與預訂。
此后,新業務“號碼百事通”迅速成長。名醫導航、車主管家、商務彩鈴、號百訂餐等功能不斷疊加。
114施行屬地管理,納入市級運營商的業務范疇,各地的情況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完成了向綜合服務平臺的轉型。同時,各地114紛紛推出了微信公號作為輔助,從標注的信息看,掛號被列為特色服務著重推介,而訂餐、票務、配鑰匙、修家電皆為基本功能,挪車則是近期日漸普及的新功能。此外,有的平臺還囊括老賴、法人等工商信息查詢。
河北承德市聯通互聯網運行中心副經理蘇立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同地方的114運營狀況差別很大,“北上廣深”大城市商業化程度會很高。在承德這樣的小城,114的營收在聯通內部微不足道,公司甚至不會下達盈利指標,而是以接通率作為KPI考核標準,“不指著這個賺錢,算是半個公益平臺”。
蘇立偉說,2010年之后,智能手機日漸普及,尤其是外賣App、手機地圖的廣泛應用,對114有較大沖擊。但是,114仍然有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打電話還是方便,很多人不太會用App”。
中老年客戶,是114的主要受眾群體。蘇立偉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一位84歲的老大爺起夜不慎摔倒,需要轉接到最近的醫院就診,第一時間撥打了114,“救護車很快趕到,有驚無險”。
“打個電話能解決,就不用做低頭族了。”河南許昌的114業務主管羅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114的優勢主要在于便捷性,即便是智能手機時代,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餐飲、娛樂這些場所仍然需要安裝固定電話。
此外,所有在營業廳辦理固話業務的用戶信息,都會接入114系統,信息權威準確。羅錚所在的114查號臺,經常會接到一系列核實信息的電話,經過調查發現,這些相對大宗的查詢,來自于各類App。
除了便捷和準確,集合性強也是114的獨特優勢。羅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之前小升初、中考的分數考生都習慣在114查詢,現在微信、支付寶也有了查分功能,分流了一些業務。但手機應用相對細分,分散在政務、醫療、餐飲、娛樂、家政等不同的行業里,市面上沒有一個App能做到像144一樣,可以集合所有行業。
微信、支付寶會不斷給各類服務App、小程序增開接口,但是目前來看,仍然與114的門類數量相去甚遠。正因如此,114如今將自身定位為“語音谷歌”。
從“競價排名”到“分發平臺”
在轉型之前,114只限于查詢號碼功能,平臺收入主要來自基本通話費和注冊單位繳費兩部分。羅錚表示,現階段,114的基礎性創收仍然來自于手機或者固話的資費。
但轉型之后,114的商業模式還是發生了較大變化。廣東電信市場部總經理鐘平曾公開表示,通過對114增值業務的研究,引入了“電話搜索”。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戰略決策部的于明峰也稱,“電話搜索”復制了互聯網搜索的競價排名模式。
這一模式下,114為用戶提供優先報號和電話轉接服務。企業要想被114優先報號,就需要繳納一定費用。“競價排名是比較科學和現實的搜索收費模式。”于明峰公開表示。
珠三角某電信局工作人員梁遠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其所在的114,實現了較高程度的商業化,如接入114平臺的商家,統一收取每個月500元的服務費,如果有更高級別的定制需求,需要額外增加費用。一般而言,每月1000元,即可以實現很高規格的服務。
“誰不想賺錢?但是大家都在貨比三家,競爭是非常大的。”梁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電信和聯通在向商家推廣114增值服務時,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不斷出現的App。通常而言,酒店、4S店以及工廠對114的接受度比較高,愿意展開合作。
上述三類機構的服務對象,分別是出差人士、有車族以及商務人士,更習慣于簡單直接的電話咨詢。
浙江話務員邵婭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碰到諸如臺風、雪災特殊時期,市民咨詢量就會在短期內猛增。而在平日,醫院掛號是最火爆的業務之一。
與互聯網搜索競價排名遭遇的問題大同小異,114的優先報號業務也一度遇到質疑。據《北京晨報》報道,早在2004年,兩家開鎖公司狀告另外5家同行,稱這5家開鎖公司與一家網絡通信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每年繳納6萬—18萬元的服務費。此后,114接線員在接到開鎖需求的模糊信息時,就將客戶帶入這5家公司。
原告最后雖然敗訴,但是,這起案件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爭議,公眾質疑優先報號業務的正當性,并且還公開討論了114平臺是否應該擺脫自身公益屬性的問題。
在發達地區,114還探索出了新的商業模式。如北京114與第三方服務平臺合作,把專業細分領域信息收集、整理、搜索后,再分發給專業機構。例如,老人陪護服務與“一號護工”App直接合作,這方面的咨詢電話接入后,114就近介紹“一號護工”的資源。
諸如“叮當快藥”“京東搶票”“醫聯互聯網醫院”等各個服務領域的第三方平臺,均為114的合作伙伴。
“是我們的用戶選擇了114.”“一號護工”的業務主管汪三洋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114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流量入口,尤其是老年人群體,更習慣于打電話解決問題。而且,他們公司專門從事老年人陪護工作,114也樂于與他們這些專業機構合作。
人工客服是核心競爭力
無論商業模式如何變換,114最為核心的競爭力在于,它是建立在人工客服基礎上的一項服務。
在社交平臺,與114相關的帖子絕大多數為話務員招聘啟事。內地地級市114一般給話務員開出3000元—4000元的月薪,學歷一般達到中專以上即可,實行倒班制,需要值夜班,對簡單計算機操作、普通話以及打字速度有一定要求。通常招聘數量較大,一次招聘能達到十余人。
因為業績突出,上海114話務員徐倩雯被評選為“勞動模范”。她回憶稱,1995年入職時,上海電話局是一個“金字招牌”,當時招聘60個話務員,面試來了一千多人,現場比拼的是首拼加五筆輸入法。
剛開始工作那會,有人向徐倩雯咨詢黃河路的苔圣園酒家訂餐電話,但在1990年代,查詢只能做到“全字匹配”,檢索半天,她找不到這個電話。當天下班,她拐了一趟黃河路,發現那個酒家的牌子上寫的是“浦西苔圣園酒家”,“工商注冊信息與實際有差別,當時我就記下來了”。
久而久之,徐倩雯養成了收集信息的習慣,平日里逛街,遇到沒聽說過的招牌、電話,隨手記在工作手冊里。后來給新員工培訓,她就把收集起來的信息整理成冊,分發給大家,舉行記憶信息比賽。
語速、打字速度,只是基礎階段的素養,真正考驗話務員的地方,其實是對地理信息的掌握程度,“對方說出一個模糊的位置,你能不能很快反應過來是哪個地方?”
徐倩雯自己撰寫的《號百客戶服務操作法》有三十多頁,共計8839字,用“技巧、流程、操作、案例”四大章節,搜集服務中的難點、易錯點,有針對性地提煉服務方法、操作技巧。推廣之后,客服代表月平均通話時長縮短了一秒,每天可節約7個人力成本。
2013年,徐倩雯決定動筆時深刻感受到,時代不同了,服務范圍早已今非昔比,這意味著對話務員的要求越來越高。
例如,當用戶想要預約的專家沒有號源時,話務員需要立即提供相同科室不同醫院的醫生號源。“了解離客戶最近的醫院信息,知曉專家擅長內容,甚至對他徒弟的專長也能了如指掌。”
安徽話務員劉萍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114話務員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包括天南海北的口音。但經過訓練,如今國內的各種方言,她基本做到可以無障礙交流。
徐倩雯說,遇到超出業務范疇的咨詢,秉持著服務客戶的態度,114也會盡力想辦法幫忙解答。例如,面對家里進蛇該怎么辦的市民求助,她查詢了動物園的電話,回復給了對方。
十多年前,一位在國外居住的華人打進來尋求幫助,原來,那天她父母應該是在家,但電話怎么都打不通,擔心老人家出了什么事情,情急之下越洋撥打了114.徐倩雯馬上聯系了那個小區的街道辦,街道辦再通知居委會,登門查看,原來是座機話筒沒掛好,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在很多市民心目中,114是萬能平臺。”羅錚說,她們也先后接到過身份證丟失如何補辦、孩子該去哪里打疫苗、想出國怎么辦手續、“五一”高速如何收費、收費到幾點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
人工客服的靈活性是114獨特的競爭力,但同時,也被認為是終會被科技淘汰的一項服務。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第三方Gartner曾預測,未來幾年內,全球85%的客戶交互將不再由人類處理。
不過,大多數114受訪者都沒有那么悲觀。徐倩雯說,目前來看,很多自助式的智能服務,體驗依然很差。而且,對于那些對智能化設備接受有困難的人群,還是離不開人工的幫助。
每年的6、7月份,通常是當年的用電量高峰,防汛、防臺也比較集中,也是114話務員們一年中最繁忙的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