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微信官方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發布了新產品“微信指數”,動作之快讓業內人士都猝不及防。一時間成為了大家熱烈討論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什么是“微信指數”?“微信指數”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下,對在整個微信平臺的搜索和瀏覽數據進行整合、統計、展示的一項業務。用通俗的話說,這就是微信的搜索熱度分析工具。

而且整個使用也是顛覆了以往的使用方式,不需要關注,沒有客戶端和服務入口,只需要在微信客戶端的搜索欄內輸入“微信指數”就能直接打開“微信指數”的搜索頁面。然后輸入關鍵詞,“微信指數”會整合整個微信搜素和瀏覽行為,然后列出搜索關鍵詞的搜索量變化,并且可以生產7日、30日、90日,也就是周、月、季的搜索量變化曲線圖。也可以在微信搜索欄內輸入“XX微信指數”或“微信指數XX”進行直接搜索。至此幾大互聯網巨頭BAT都擁有自己的輿情熱度指數搜索——“百度指數”“淘寶指數”“微信指數”。

官方給出的應用場景有三條——1、捕捉熱詞,看懂趨勢2、監測輿情動向,形成研究結果3、洞察用戶興趣,助力精準營銷。而在這對廣大公眾號主意味著什么?可以說“微信指數”的出現,讓微信整個領域都有了輿情指數標桿,這個詞紅不紅,熱不熱,一搜就見分曉。公眾號主可以根據一些熱詞的搜索結果,推送一些相關的文章,增加粉絲的閱讀興趣。另外可以根據一些熱點的走勢,了解不同時間段用戶的閱讀興趣在哪里,有助于在調整整個公眾號的運營方向和策略。
過去獲取熱點的方式,要么是“百度指數”,要么是“微博熱搜”,或者一些熱點新聞你是被朋友圈刷屏了才知道的。有了“微信指數”之后,我們能夠精準的了解一段時間內關鍵詞的熱度變化趨勢,是不是當下熱點、爆點,通過“微信指數”一搜便知。
而“微信指數”也有助于以后的提高微信營銷和公眾號廣告的效果。微信營銷內容或者廣告內容,都要抓住用戶的眼球才能獲取更好的效果,以往都是被熱點牽著鼻子走,蹭一些已經快要被人看膩的熱點,充當營銷和廣告策劃的看點。來自迅蟒自媒體助手的數據, “王寶強離婚事件”爆發時各種文案紛紛蹭熱度,過了半年之后還一直不斷有人蹭這個熱度,然而受眾對這些過時的熱點不僅失去興趣,甚至看多了會膩煩,這樣的營銷并不會有效果。當然有牛逼的團隊,能在一些爆點出來的第一時間完成內容發布,但對于大多數公眾號主來說,能力有限,這樣很難做到。而“微信指數”的出現,恰好是給個眾多暈頭轉向找不著營銷訣竅的號主提供了一個好工具,哪些詞最近有上漲的趨勢,可以根據趨勢找營銷的熱點,哪些熱點已經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可以放棄蹭這個熱點的熱度,發掘更有上漲潛力的新熱詞。這樣讓公眾號主的眼光始終往前、往長遠了看,不再陷入一個熱點反復使用的窘境。
“微信指數”的更多作用,亟待各位使用者慢慢發掘。就目前來看,可以說這個功能的推出,絕對是對整個微信營銷市場和廣告市場良好的刺激,意味著以后做營銷、打廣告都有了利器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