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運營者現在有一個感受:微信大眾號文章閱覽量越來越低了,招引新用戶重視越來越難了……
這些都是現實。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從2016年以來,大部分公眾號推送文章的閱讀量平均從12%跌至5%左右(閱讀量=單篇文章閱讀人數/擁有用戶數量),關注人數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根據企鵝智酷調研發現,九成讀者關注不到50個自媒體。而78.3%的讀者的高頻關注或置頂的自媒體數量不足5個。讀者對很多已經關注賬號推送的文章信息打開閱讀概率越來越小。讀者點開推送文章的概率和完整閱讀的概率在逐漸遞減。
2017年,自媒體領域的兩極分化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頭部內容將會吸引更多用戶的注意力,甚至占領更大的市場,而一些不突出的公號將面臨重大危機。今年應該是自媒體發展很關鍵一年,一個拐點。接下來,自媒體怎么發展?
一、逐漸擺脫傳統媒體的流量分發,形成新運營模式
新媒體不能靠流量分發生存,這樣會逐步淪落為傳統新媒體,進一步失去活力,淪落為傳統媒體。
微信公眾號的生命周期至少還要有3-5年,但過度開發其流量資源,廣告泛濫,會加速其淪為傳媒媒體的速度,進一步會逐漸消亡。

2017年之后,要逐漸擺脫傳統媒體的流量分發模式,探索適合自媒體生存的商業模式,靠廣告,絕對不是靠譜的長久之計,要結合自身公眾號定位,提供結合粉絲標簽屬性的產品和服務,才可能走出過度廣告分發,傷粉的怪圈。
二、向垂直化、產業化、去媒體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自媒體領域的細分程度越來越高,包括家具、互聯網、互聯網金融、母嬰、電商,等等每個領域都有自媒體。自媒體一定要在具體行業找到細分點,做精做細,才有發展前途。有些自媒體號,目標定得很大,比如互聯網產業,這種賬號其實很難做起來,相反,專注于互聯網行業的程序員招聘、垂直服務等才有可能做起來。再比如,自媒體經營到一定階段,就需要向產業方面突圍,基于垂直行業做深做大影響力,從曝光推廣到跨界資源整合,這樣在能在一個行業里扎根,走得長遠。

最后一點,在自媒體內容運營上,不能局限于傳統媒體的手法,需要從更加全面的視角來看,做產業的深挖,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標題黨,寫些博人眼球的文章。
三、付費閱讀漸成常態,優質內容輸出才有未來
目前,電影、游戲、音樂版權已經被推高,而自媒體內容變現被嚴重低估,隨著各大互聯網平臺內容競爭的加劇,自媒體版權必將受到普遍的追捧和關注。

2016年已經有很多內容付費平臺誕生,像微博頭條文章、得到App、分答、知乎Live、喜馬拉雅FM都在為內容提供平臺,效果也很不錯。2017年這種發展將會加劇,所有的內容平臺都會加入付費閱讀的功能,甚至很多會推出包月、包年的服務。自媒體通過流量主、贊賞這些功能取得了不錯收入。自媒體贊賞第一大號,占豪微信帳號在2015年7月一個月獲得1萬4多次贊賞。
內容付費市場是被長期看好的,隨著IP版權時代的來臨,自媒體也將參與分享這個超萬億元的龐大內容市場的紅利。未來自媒體的發展一定注重優質內容的輸出,這也是未來3-5年發展的方向之一。
四、內容表現形式將簡練淺顯化、視頻化
移動傳達年代,搶奪的是用戶時刻,人人都很忙也很累,碎片化閱覽是潮流趨勢,自媒體的內容最好再簡練再淺顯一點。其實寫文章和寫PPT是一個道理,一頁寫滿文字還不如一句點睛之筆。
招引和壓服他人,大都時候并不靠長篇大論,而是 “擊中痛點”。

2016年朋友圈上線了大視頻,同時各大視頻平臺也會加大短視頻的投入,自制劇的投入。未來企業宣傳的一個很重要的陣地,就是加大微信、微博的短視頻投入,因為這種表現形式會更加直觀。
此外,在內容的展現形式上,音頻內容也會越來越多。之前像喜馬拉雅、得到App都進行音頻內容的生產。站在用戶的角度,為用戶節省更多的時間,方便讀者隨時隨地收聽內容。
五、堅持你的個性,特色鮮明的自媒體走得更長
用戶為什么會重視某個自媒體,是因為大致知道這個號的個性和內容。它在用戶心中是有標簽和定位的,用戶對它是抱有激烈等待的。
盡管人人都喜愛新鮮感,但這種新鮮感應當建立在一向堅持你的個性基礎上,不斷改換個性會致使用戶辨認艱難、不斷重建對你的評價體系。

自媒體要做的是,一向堅持你的個性,一向讓你的內容保持在必定水準之上,并讓它越來越好。
比如,某個自媒體善于研討剖析,擅長寫文章論述戰略,那么就在這個方向上突破;有些號長于寫毒舌評論,針砭時弊,吐槽熱點,那么就在這個調性上發力拓展,強化自由風格……持之以恒,成果必定會有顯現。
六、知識圖示化,用可視化的東西展示你的內容
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
1、人腦處理圖片的速度是處理文字的60000倍;
2、人在看報紙時,99%的文字信息會自動被過濾掉,腦子里只殘留了可憐的1%。
人腦處理文字信息與圖片信息的區別:人腦處理圖片信息是同步進行的,而處理文字信息則是一步一步 循序漸進的,而且一篇文字下來,大部分人只記住了其中的20%。

在當前碎片化的閱讀時代,很多人缺乏耐心,但又想獲取知識,這種閱覽個性,決議了必須文字內容盡量少、圖示化內容盡量多。于是,信息圖就誕生了。
事實上,信息圖很好地幫助人減少了閱讀時間,加入看一篇60000子的文章需要十分鐘,則壓縮成一張圖片就只需 要十分鐘/60000的時間。
假如你的文章需要很多數據,無妨盡量用各種可視化東西,讓數據直觀地圖示化出現出來。
七、轉型為社群媒體,探索圍繞社群的商業變現模式
隨著各大網絡平臺的崛起,自媒體也得到了繁榮的發展。然而經過近一兩年來的爆發式增長后,自媒體的發展卻陷入了僵局。

眾所周知,自媒體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有兩個制約他們前進的最大障礙:
一是內容的可持續性問題。如何持續地生產出受歡迎的優質內容,這應該是所有自媒體人都存在的共同難題。
二是流量的變現問題。自媒體人辛辛苦苦地產出了優質內容,吸引了一批粉絲,然而卻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努力能夠變現。
兩大難題是天然地存在于自媒體身上的,因此如果還是按照自媒體的老路走下去,這將是無解的難題。
我們知道,與自媒體單純的“寫→看”不同,社群媒體的運作模式更加立體和有機,它通過內容吸引和篩選用戶(粉絲),用戶沉淀下來后形成社群,社群成功運行后,群成員又源源不斷地共同產出優質內容持續吸引用戶。社群一旦形成,圍繞社群的商業變現模式便可以多種多樣了。
八、自媒體領域的廣告傳播馬太效應愈加強化
幾年來,很多企業也變成了自媒體領域的內容主體,比如可口可樂、杜蕾斯等一大批品牌,逐漸依托產品而不斷生產出內容,為產品進行宣傳,且做得風生水起,贏得了大量粉絲。

企業一旦擁有自己生產內容的能力,就會對傳統的公關、廣告公司、媒體的依賴度下降,自己的賬號就是很好的內容發布平臺,這就會自媒體的內容和營銷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后更多的廣告會采用大型策劃的方式,與多平臺聯動,資本的投入也會增加,一些小預算的廣告在今后會越來越沒有市場。自媒體號在生產內容的同事,其廣告運營也會向兩極化發展。大企業和自媒體大號強強聯合做出的大campaign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普通企業做的廣告則很難傳播。
只用大企業大推廣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普通企業做出的廣告很難傳播開來,用戶的體驗也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