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為了挽救頹勢,早在兩年前就被提出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又被點名,并得到各級政府、單位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強烈關注。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科技前沿,它被列入了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之一。
新基建的七大領域分別為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前四項均為基礎設施的建設,后三項則屬于科技領域。可以看到與舊基建相比,曾經的前沿技術已被納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發生這種轉變的前提有兩個,一是科技已經發展到了可以被日常應用,并且能夠切實改善生活和工作的地步,二是社會需要科技產物的助力來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AI準備好了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在智能語音和智能語義的加持下······

音響不再是單向輸出音頻的工具,
而是能夠進行人機互動的智能設備。

密碼解鎖在很多場景中,
被指紋、人臉識別替代。
然而,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變化不光是大家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便利,還有大量現實物理場景數據的獲取對決策的影響。機器強于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夠存儲、處理大量數據。過去,機器得到的數據是人類獲取和選擇性錄入的,它能產出的結論充滿局限性。而現在,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機器能夠自己聽,自己看,海量結構化信息的記錄與分析為各行各業的日常決策與長遠發展帶來前所有為的改變。
以捷通華聲的靈云智能語音質檢系統為例。過去,呼叫中心采用人工質檢的方式對坐席服務質量進行監控,采樣率僅達1%-5%,監控力度低且海量有價值的語音內容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靈云智能語音質檢系統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海量通話錄音轉變為文字,在文本分析和大數據分析的幫助下實現所有坐席錄音的100%全面質檢,并對語音內容進行全面的挖掘和分析,在降低客戶投訴率、提升服務及營銷技巧、捕捉市場商機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指導決策的數據支撐。
需求成熟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科技的發展一直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并不斷提升著人類社會的運作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如果說,人工智能對于社會高效運轉的必要性在前些年還不夠明顯,那么此次新冠疫情作為一個推手,正式將人工智能全面推向社會的方方面面。
疫情期間,捷通華聲第一時間推出的靈云疫情防控智能機器人,以5倍于人工的效率實現了批量的重點人群篩查、疫情防控和宣教工作,同時減輕了基層社區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健康風險;靈云智能語音識別技術針對醫生病歷書寫、護士查房記錄場景,提供高效語音轉寫服務,幫助醫護工作者節省體力,提高文字記錄效率;靈云語音云幫助在家遠程辦公的職場人實現在線會議內容的完整轉寫服務,即使相隔千里,信息傳遞效率也絕不會減弱。
“左手支撐疫情防控,右手支撐復工復產”的人工智能,在抗疫人力不足時挺身而出,將防疫和工作效率提升數倍。然而,社會對于人工智能的需求遠遠不止于抗擊疫情。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等都有著人工智能在其中發光發熱。需求已然成熟,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將會融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變得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之一,其含義絕不僅僅指向其自身的發展,而是要推動各行業完成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這與捷通華聲“賦能百業共享AI未來”的美好愿景不謀而合,我們將不斷提升自身的AI技術實力、打造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平臺,努力讓每一個軟件、每一臺設備“能說會聽、能寫會看、能辨音會認人、能思考會判斷“,為新基建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