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一個從去年就開始被廣泛提及的話題:”互聯網手機“還存在嗎?
互聯網手機的商業模式被證明不可立
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互聯網手機?是互聯網公司生產銷售的智能手機?還是借助互聯網渠道進行營銷和推廣的智能手機品牌?我想現在很多人這個概念已經很模糊。
實際上,互聯網手機的最初商業模式設計是不以手機硬件利潤為核心,而是通過增值辦事獲利。在智能手機發展早期,包孕360、百度、騰訊等公司都曾一度嘗試推出以互聯網商業模式為核心的手機產品,即以低成本的方式售賣手機,從而獲取用戶,最終達到獲得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的目的。
其中小米是走的最遠的。小米在 2015 年的內部總結會上曾向媒體透露:其全部營收為758. 72 億美元,按產品線劃分的互聯網增值辦事營收為60. 56 億美元,其占比大概為8%。而在去年,小米并沒有公布相關數據,但是從其銷量下滑的趨勢來看,其辦事營收的增長并也不樂不雅觀,因為互聯網增值辦事的收入很大部分取決于用戶規模的擴大,但用戶規模增速降低時,辦事收入將不成能提升。
而其他的諸如魅族、樂視、錘子等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廠商,幾乎都清一水的處于虧損狀態。而具體到在增值辦事上的收入就更寥寥,并沒有什么數據公布。所以,互聯網手機最初設計的依靠增值辦事為主要商業模式的這條路現在已經被證明是根本走欠亨的。
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智能手機無法跟超級應用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
特別是微信、今日頭條的如日中天更是再次說明,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屬于超級應用而非智能手機自己。人們對于手機的粘性并不在于手機自己,而更在于手機里的應用。之所以今天如此眾多的人口每天都會花費數個小時在手機上,而不是在另外設備上,就在于手機上有人們難以割舍的超級應用。
而寫到這里讓人不免會聯想到此前蘋果和騰訊之間的“比武”。不久前iPhone更新新規則限制微信用戶使用贊賞功能,有人就此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微信和iPhone二選一,你會怎么選擇?這個其實答案很明顯,iPhone有太多替代品,太多手機可以承擔其能夠承擔的功能,但是微信現在卻并沒有替代產品。而且,目前使用微信的人群有近 10 億,而iPhone用戶在中國可能都不超過 1 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當然選擇微信,而并不是iPhone。
所以,當某一家智能手機廠商與超級應用爭奪用戶入口時,獲勝的必然是超級應用。并且基于智能手機的硬件屬性,其不成能像軟件一樣一個更新就可以實現升級換代,在用戶換機的過程中一定會造成相當程度的流失,而且數據也表白,即使強大如iPhone,其每年依然會因為用戶換機損失大量用戶。相反,在微信、今日頭條等超級應用更新和升級時,卻鮮有用戶以此流失。
另一個方面,互聯網手機廠商最初希望以低價或平價的方式賣出手機,以此來換取廣泛的用戶。但這些年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人們更需要品質更高的手機,而不是一款更省錢的手機,在智能手機的消費上人們不在乎多花一兩千塊錢,而是更在乎其最終能夠為其帶來的體驗。
這一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小米手機的低價滯銷就是一個明證。而正因為看到這一點,當前國產手機廠商都在大膽嘗試高價,金立在去年年底發布的M2017 年最高售價達到 16999 元,而華為高端旗艦手機Mate9 最高售價同樣超過了一萬元。相較而言,小米、魅族等號稱互聯網手機廠商在 2016 年銷量的大幅縮水,正與其未能及時推出高端旗艦手機有極大的關系。所以,依靠低價獲取廣泛手機用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由此互聯網手機已經失去了形成獨立商業模式的基礎。
”互聯網手機“已經是偽概念?
事實上,在今天,互聯網手機和非互聯網手機的界限更是早已被打破。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已經實實在在的成為了偽概念。我們不妨事來分析兩個典型案例。
首先來看小米手機,其創業初期先是做互聯網產品miui操作系統,然后做移動社交產品米聊,最后才是推出搭載miui系統和米聊的小米手機。而小米手機上市之后一直都是重要以來互聯網渠道進行銷售,或在其官網進行搶購,,或在京東天貓等平臺售賣,頭幾年并沒有布局什么線下渠道。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小米手機都曾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互聯網手機廠商。
然而,近兩年從小米手機的宣傳口徑傍邊,已經很少聽到雷軍再頻繁提及互聯網手機的概念,更多的是小米在線下開設渠道的消息,這證明小米在竭力去互聯網化,因為互聯網手機給人的固有概念是性價比以及通過互聯網銷售。而小米不肯意被當作是互聯網手機的原因在于:其品牌需要向更高端升級,同時也希望用戶能夠到線下渠道去購買小米手機,因為線下渠道更直接,轉化率更高。而通過線上渠道,以現在用戶的對智能手機的認識程度,不免會貨比三家,反而會造成大量潛在用戶的流失。所以,對于小米手機來說,所謂的互聯網手機已經是過去式,現在起,其更像做一家能夠真金白銀賺到錢的傳統手機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