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內企業更追求規模擴張,而不是技術型突破,這導致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領域,中國目前還不具備與美國掰手腕的實力。
說實話,幾年前去對比中美互聯網的差距,大多會用來路貨、抄襲、落后等字眼形容,中國不少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美國都能找到“原版”,但這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作式發展,創造了一個差別于美國的全新的應用形態與生態。無論是用戶體量,還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多樣化、多場景滲透上,中美間的差異化越來越大,涇渭分明的趨勢日益明顯。
之所以提這些,是因為近日,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在美國Code大會上發布了《2017年的互聯網趨勢陳訴》。每年,互聯網圈里的人會把這份陳訴奉若神明,刷屏、分享自然少不了。但打開本年這份陳訴,不少圈里大佬有同感,干貨越來越少了,趨勢性且有參考價值的內容不久不多,甚至從中國逆向看美國,有一種“過去時”的恍惚與錯覺。
其實,原因并不是“女皇”的陳訴含金量縮水了,而是中國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應用上,在很多方面已經處于引領者的位置。如此看過去,一定是沒啥太大的價值了。如果你還不信,我們就從移動支付、電商、搜索、共享單車、網絡廣告、人工智能、云和大數據七個維度去對比一下,看看中美互聯網不同究竟在哪里。
一、移動支付,中國互聯網跨越發展的典型
互聯網女皇發布的《2017年的互聯網趨勢陳訴》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發作式增長,每年都連結了同比100%以上的增長。由于微信錢包、支付寶兩大支付工具在餐飲、共享出行、旅游、日常購物付費等高頻使用場景下的擴張式滲透,中國移動支付在百元以下的小額交易中的占比快速增長,2016年這一數據接近80%,甚至可以說在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已經取代現金,成為主流支付方式。
出現這一現象并不不測,較低的交易手續費、操作簡單便當性是重要鞭策因素。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也顯示,與美國市場比,中國移動支付規模是美國的50倍擺布,超市、餐館、商場及線下交易正全面被移動支付占領,普及率和滲透率遠遠超出美國等任何一個國家,并形成了成熟的移動支付消費習慣。目前,通過微信、支付寶進行轉賬和付款,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好比用餐后微信、支付寶支付,看電影買票,伴侶間轉賬、發紅包…..移動支付全面替代了現金,中國銀聯多少年來沒干成的事被微信、支付寶搞定了。
當然,美國等國家銀行卡、信用卡使用率較高,信用體系較為完善,讓移動支付很難有空子可鉆,而中國支付基礎單薄,信用體系不健全,讓移動支付抓住了機會。
二、電商零售,中國走了條后發先至的路
提到電商的發展,雖然美國市場起步較早,但卻在用戶體驗、規模上比中國差一截。互聯網女皇發布的《2017年的互聯網趨勢陳訴》顯示,中國B2C電商交易總額超過6810億美元,訂單中的71%來自于移動端。中國電子在全球各大市場中滲透率增長最快,占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5%,美國僅僅10%強一點,落后于中國。而在增長速度上,美國電商增速僅為15%,比擬,中國則連結了高達24%的速度。
尤其是在物流配送、產品創新層面,中國遠遠將美國甩在了后面。京東90%以上的訂單可在兩日內送達,而美國就呵呵了。阿里產品創新帶動了用戶規模的增長,一家就掌握著5.7億月活躍移動用戶。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每天在淘寶平臺上花掉近30分鐘時間,幾乎是美國消費者在亞馬遜平臺上花費時間的3倍。
而從效率提升、用戶體驗創新角度看,無論是內容電商、AR/VR、3D等前端體驗創新,還是智能供應鏈和物流配送體系的后端系統重構,再或者是C2B的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的探索,中國都在開創全球零售行業的新業態。很形象的例子是,三只松鼠這家成立時間不到5年的互聯網品牌,2015年迅速崛起,如今營業額接近50億元,估值40億元,是互聯網零售領域估值最高的新生品牌,就是電商下的“蛋”,茵曼、初語等品牌也如此。
本年5月,波士頓咨詢集團對中國電商市場進行了全面分析,并頒發研究陳訴稱,中國電商市場情況展示出了零售業的未來,歐美商家可從中國市場學習。看來,在新零售未來方面,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的風向標。
三、搜索源于美國,但中國正在開始反超
搜索引擎源于美國,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在搜索應用形態的下一步進化、算法升級和用戶應用創新上,以百度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與谷歌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甚至在應用創新方面,已然超越了美國市場。互聯網女皇發布的《2017年的互聯網趨勢陳訴》顯示,隨著語音識別準確度的提高,有20%的搜索行為基于語音,而不是關鍵詞。未來,基于圖像識別、語音識另外算法和搜索會越來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