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即將過半,如果要對 2017 年中國文娛產業做一個年中盤點,那就是知識付費成為“風口”,文化大熱變現象。

知識付費成“風口”,文化大熱變“現象”
2016 年被認為是知識付費元年,到 2017 年知識付費則儼然成為“風口”,目前已有知乎、得到、分答、微博、微信、果殼、虎嗅、鈦媒體等各路人馬殺入知識付費戰場,用專欄訂閱、付費課程、內容贊賞、有償問答、社群等形式實現內容變現。據統計目前國內各個平臺的知識付費用戶已經達到 5000 萬,預計 2017 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將達到 500 億元。隨著用戶需求提升、市場下沉及產業鏈拓展,知識付費成為新的“風口”,知識付費也成為本錢的新寵,創業的熱門。
2017 年中國文娛產業另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則是文化類節目的大紅大紫,電視節目中,像《朗讀者》、《見字如面》、《中華詩詞大會》等節目成為全民討論的現象級存在。在視頻平臺上,像優酷等平臺推出的《曉說》、《圓桌派》、《一千零一夜》同樣圈粉無數。
文化類欄目的“走紅”,表白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已經有越多的受眾開始追求文化質感、希望提升自身審美的巴望與需求。
無論是知識付費,還是文化類節目,它們共同的特征是內容自己的深度,更有意思的是,一項調查顯示,愿意為知識付費,喜愛清流類文化類節目的年輕受眾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很顯然,在這一現象背后,是當本年輕人愈來愈饑渴的靈魂。
年輕人愈來愈饑渴的靈魂背后,是內容文化的消費升級
事實上,阿里文娛大優酷總裁楊偉東幾年前就已經意識到年輕人對內容需求在發生改變,,在優酷平臺上成長為爆款節目的《羅輯思維》、《曉說》等,推出之初每期播放量即在百萬以上,“今天可以很自豪的說,優酷已經將泛文化節目的護城河挖得很深。全網 20 多檔節目里面,我們占超過70%擺布份額,是非常優秀泛文化業界領袖。包孕節目內容策劃者,都已經到優酷上開節目。同時括財經類、文化類、紀事類節目。我堅信節目未來商業價值會變得越來越大”。

阿里文娛大優酷泛文化中心總經理何冀兵則認為,現在年輕人越來越認同內容的價值不雅觀和審美趣向,表白過度娛樂的文化消費模式已經造成了年輕人的靈魂空虛,因此“先覺醒起來的年輕人”開始追求內容對自身的終極意義,文化消費自己轉身要帶給年輕人的一種更加真實的社會存在感,年輕人對文化層面的存在感需求,素質上是一種內容文化的消費升級。

而放在更大的配景下來看,年輕人對內容文化消費升級,正是中國文化自己處于前所未有的大厘革時代。這一文化大厘革時代有三大特征,一是中國正全面從農業文明向商業文的轉變,二是本世紀以來世界文化中心首次從西標的目的東方轉變,三是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出現讓人類正向一個全新物種轉變,而這三重轉變的核心,都是人對自身存在意義的重新賦予,而能帶給這種意義的只有文化,只有文化自己才能讓年輕人更加認同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權利。而這種文化價值的認同,意味著市場對文化節目的尺度已經發生了根天性的改變,即文化節目需要為年輕人提供內生的力量與思想的深度,而不再是流于外貌的浮燥與喧嘩。
在中國率先將文化節目進行精耕細作的優酷,把這一文化消費升級趨勢定義為泛文化消費時代來臨,優酷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文化已經不能被狹窄定義,文化的載體也更加豐富多元,因此優酷將文化、財經、教育、紀錄、科技、公益等,統稱為泛文化內容,提倡以口語的互聯網表達方式傳播文化,泛化節目同樣可以有真人秀、脫口秀、輕綜藝、紀錄片等表達形式,只要文化內容更親民,文化就能以更被年輕人接受的形態,走到年輕人中去。
泛文化需要更年輕的表達,文化創新必需接地氣
從歷史維度來看,從 1990 年代初開始,國內的文化節目大致經歷了港臺模式、歐洲模式、韓國模式三個階段。近幾年來,優酷等視頻平臺推出的《曉說》、《圓桌派》、《一千零一夜》、《了不起的匠人》等泛文化節目、央視等電視平臺推出《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娛樂節目開始大熱,也標識表記標幟著中國文化節目從港臺、歐美、日韓模式進入了第四個階段,即基于中國文化的原創模式階段。中國的文化節目開始從中國不雅觀眾的基本價值認同出發,試圖從我國傳統的文化資源、文化遺產中探索可持續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