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舊業態的沖突,其實從未終止。
這幾天金融圈有幾件事值得關注,一是大銀行與互金巨頭之間接連簽訂合作協議,預示著兩種業態的關系由競爭走向合作,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此外,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總理對微信等新興業態的亮相:“如果沿用用‘老措施’管制,就沒有微信了。”
其實,這兩件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件事,一個是理念,一個是實踐,說得都是如何與新業態、新模式相處的問題。經過幾年的沖突與磨合,互聯網金融終于由新興走向成熟,正快速地成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其實,這里也自然衍生出別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區塊鏈和比特幣等更具沖擊潛力的新技術、新業態,其與現有業態的競合之路又會如何演進呢,這也是值得仔細考慮的事情。終究,與新業態的相處,一直都是個技術活。
新模式與舊業態的沖突,素質上不會消停
從大趨勢上看,互金巨頭與傳統金融巨頭正重新步入蜜月期。其實,這反映了傳統金融巨頭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就行業未來的發展達成了共識,即金融業務與金融科技正變得越來越不成分割。無論是傳統金融巨頭還是金融科技巨頭,雙方都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加強合作才能更好地迎接新趨勢的到來。
但其實,戰略層面握手言和容易,操作層面心意相通卻并非易事。新技術與舊業態,沖擊在所不免,競爭也不會消弭。同一家企業內部,尚且遍及存在著因舊業態的掣肘而導致的新業務難落地的轉型困境,何況本就屬于新舊兩個陣營呢。
22日,筆者參加了支付清算協會組織的“新支付、新技術、新金融”研討會,會后,一位傳統銀行的伴侶和我暗里交流不雅觀點,在他看來,金融科技企業并沒啥了不起,諸如支付領域的虛擬賬戶創新、消費金融領域借助大數據風控的客群下沉等亮點,銀行業十年前就玩過,只不過先后被叫停,近些年金融科技企業不過是“鉆了”監管寬容的空子罷了,大家的競爭最終要回歸到資金成本上去,仍然是銀行業的天下。
其不雅觀點自然不敢茍同,但其實也代表了一種相當遍及的心態。對于新技術、新模式的開放與接納,并非一種理應如此,包容一直都是奢侈品,正因為如此,包容自己便是一種智慧。正如,前幾日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上的講話,“如果仍沿用老措施去管制,就可能沒有今天的微信了!……現在對待蓬勃發展的‘分享經濟’,以及各式新業態,也要秉持‘寬容審慎’態度”,這種“寬容審慎”,又何嘗不值得我們點贊呢?
對待新模式,需要尋求安適與效率的平衡術
對于新技術與舊業態的沖突與合作,站在從業者的角度看,主要是一個資源與利益的重新分配問題,大家爭的,無非是在未來的行業格局中,誰的份額大一些,誰的利益多一些。
而站在監管和政策層面去看,更多地則是一個效率與安適的問題,新技術通常會提升行業效率,政策是歡迎的,但也會再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如對現有的模式的沖擊很容易會產生安適的問題,需要綜合考量。
問題在于,安適與效率,幾乎是一對永遠的矛盾統一體,既相輔相成,又對立統一,最難的就是平衡度的駕馭。安適和效率的關系表現和落實在業務和決策之中,也是政策制定和發展導向的重要考量。
不妨事看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的例子,2015年7月,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開篇便表白了“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態度,素質上,即是在尋求安適與效率的平衡。
以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賬戶辦理為例,若以安適的角度出發,那么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網絡銀行、直銷銀行等新業態最好和傳統銀行開戶一個尺度,但這么做會對支付機構和銀行的業務創新乃至保留發展都帶來較大影響;若從效率的角度出發,創新和便捷性是沒有問題,但又會擺蕩賬戶實名制的根基,帶來一些安適上的隱患。
為找到二者的平衡,監管機構開始對個人銀行賬戶和支付賬戶實施分類辦理,賬戶開立時要求越嚴格,賬戶功能便越齊全,反之則反是。同時,在支付環節,根據“大額支付側重安適、小額支付側重便捷”的辦理思路,在要求大額支付必需采用多重認證方式確保安適的同時,也允許在“云閃付”、“掃碼付”等小額便捷支付中采用免密方式。
這即是政策層面對新技術與舊業態的效率與安適問題采取的平衡術。
最具考驗的,其實是區塊鏈和比特幣
其實,說到對舊模式的顛覆和影響以及對現有體系的沖擊和挑戰,在幾項主流的金融科技中,區塊鏈和比特幣絕對是最典型的代表。所以,對區塊鏈和比特幣的監管,也最考驗監管機構對于效率與安適的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