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東可能會面臨在核心業務的增長放緩的隱患,況且,當前的京東核心業務層面的營收也并沒有實現本色性盈利。
如今京東的市值在接近百度,引發業內討論,不少人認為中國互聯網第一梯隊BAT三巨頭的格局將會釀成ATJ。但是筆者看來,京東市值大漲,但并沒有改變京東處于中國互聯網第二梯隊的事實。
中國互聯網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是由什么來決定,筆者認為市值只是一個參考尺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核心業務層面是定位于最廣泛的用戶的剛需,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壟斷性的護城河優勢與占絕對老大的市場地位。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我們看谷歌、亞馬遜,Facebook到國內的BAT的核心競爭力方面有什么差別?事實上,無論是谷歌、facebook、亞馬遜,還是國內的BAT,它們的核心領域都在于搜索、社交與電子商務。對于用戶而言,搜索、社交、電子商務都是剛需,在這三個領域,一旦建立起全面的領先優勢,隨著時間越長,顛覆的難度越大。
以國內BAT為例,騰訊是當之無愧的社交之王與游戲帝國。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幾乎所有社交關系鏈全部沉淀在QQ與微信上,在目前來看,幾乎想象不出任何模式與產品可以讓QQ與微信用戶全部遷移到另一款社交軟件,用戶極高的遷移成本與用戶社交關系鏈的沉淀使得騰訊以社交為核心構筑的互聯網生態模式幾乎無法戰勝。
在游戲市場,我們也幾乎很難想象當前有任何一家巨頭可以顛覆騰訊游戲的市場領先地位,當然,騰訊游戲的發展,也離不開其社交平臺導流與關系鏈游戲。
而百度與阿里也是如此。百度與阿里別離在搜索與電子商務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品牌、內容、用戶粘性以及各自圍繞搜索、電子商務延展形成了各自的生態圈,并在核心業務輻射下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磁場。
時間越長,扎根越深,優勢就越強悍,且各自圍繞核心業務不停發散新的業務形態,補強本身在其他細分領域的“短板”,搭建強大的護城河,形成的優勢生態鏈越來越長,且越來越難以顛覆。
谷歌則更為強大,它有兩個無可顛覆的核心業務,一個是搜索,一個是操作系統,在這兩項業務上,谷歌都處于壟斷性地位或者市場第一梯隊。所以谷歌可以做到由互聯網平臺與軟件布局延伸至手機、VR、智能硬件等硬件領域,軟件與互聯網辦事與平臺建設是其基因,而軟件與互聯網辦事隨著時間越久則扎根越深生態鏈越完善,其核心優勢就越強悍。
而反過來看京東。核心業務是電商,但國內電商的老大是阿里,可以說,差距正在越來越大。無論是在電商、支付、金融、云計算等領域,阿里均強勢壓制京東,而京東當前辦事體驗的差異化價值并沒有顯現出來,其開放的物流業務未來也將面臨順豐、EMS的兩座大山。
并且在物流業務上,可以說是順豐已經在快遞的高端市場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壟斷力,而順豐的電商業務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包孕“順豐E商圈”、順豐優選、嘿店、到風趣海淘等,這延伸出來的模式恰恰與京東相反,也將與京東形成競爭關系,所以說京東在快遞與電商兩個業務上面臨阿里與順豐兩個領域的老大的強勢壓制。
而在互聯網領域,市場上至今也有沒有在哪個領域出現兩家企業并駕齊驅,而更多的是強者愈來愈強。所以,我們看到,阿里2017電商平臺的活躍買家總數為4.54億,近三年的平均復合增長率為21.2%。阿里龐大GMV在2017財年接近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0%。
阿里的市值還在瘋狂增長,目前阿里已經超過3600億,而且在不停孵化出新的賽道上的增長點,而京東才剛剛扭虧為盈。
甚至在京東市值接近600億美金的時候,也被畢盛資管在調查陳訴中質疑其市值中存在泡沫。他們的質疑市值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京東的核心業務范疇尚未實現盈利;其次,以3C銷售為主的直營業務利潤極低、天花板已現;而更嚴峻的是,京東自營物流的成本將受到人力成本上升的影響,進一步攤薄利潤。而且,,在中國,阿里巴巴占據75%的市場份額,占絕對主導地位,而京東目前甚至都還沒有布局海外業務。
即便從當前的市值來算,6月26日收盤當天京東市值是611.49億美元,阿里巴巴的市值是京東的5.82倍,騰訊市值約為京東的 5.64倍,京東在騰訊與阿里面前,尚不夠平起平坐。
況且AT兩大巨頭一個稍大點的漲幅往往就是差不久不多半個或者三分之二個京東了。好比說就在6月9日,截止周四美股收盤時間,阿里巴巴的股價上漲超13%,一天之內,阿里巴巴的市值上漲近416億美元,差不久不多3分之二個京東。即便從市值來看,體量還是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