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策走嚴之后實現了優勝劣汰,對于開了線下診療機構的互聯網醫療,其實也是好事。
在“互聯網+”摧枯拉朽掃蕩線下之后,有三個領域,痛點槽點最多,互聯網卻一直未能顛覆,那就是住房、教育和醫療。
雖然馬云大大說了,未來,健康、娛樂是最有潛力的兩大領域,但狹隘的以診治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還真的不是四處出擊的互聯網能顛覆得了的。
中國病人們在線下看專家門診,老是吐槽老專家們只看三五七八分鐘,恨不得老專家切脈、看片子不雅觀察一整天,所以你敢讓網絡那頭的專家沒首診、沒檢查就給你開個大病處方嗎,幫你敲定到底是該化療還是該手術嗎?別逗了,親。
對于個體病患來說, 一條用命得出的真理是,效率比起來質量的重要性,不及九牛一毛,看錯病沒命,吃錯藥致命。所以,很少為政府點贊的我,也想為衛計委規范互聯網醫療的征求意見稿點個贊。
昨天我閑來無事做了個統計,發現泛互聯網醫療創業項目中,大多數活下來而且活得好的,還是以醫療配景的創始團隊為主,而死的早死得快的,互聯網配景創業團隊居多。
監管收緊,放棄顛覆線下吧
首先,我們先界定下互聯網醫療的概念。
第一,泛互聯網醫療領域。從2014年開始火熱的互聯網醫療,可以分為七種創業模式:互聯網+醫療模式:互聯網病院市場模式;在線問診市場模式,好比春雨醫生;醫藥電商市場模式,好比天貓醫藥館等;醫生辦事市場模式,好比醫聯、丁香園;AI+醫療市場模式;醫美領域,好比更美等;健康工具助手,好比美柚等。
第二,狹隘的互聯網醫療領域,就是以診療為核心環節,以患者和醫生關系為主的互聯網診療模式,按照衛計委5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的界定,“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患者和公眾提供疾病診斷、治療方案、處方等辦事的行為?!?/p>
意見稿一出臺,政策之手圈定了互聯網醫療的可行界限:要么是醫療機構間的遠程醫療辦事;要么基層醫療機構的慢性病簽約辦事。并且明確規定,醫療機構不得對首診患者進行互聯網診療活動。
對于開展互聯網診療的機構和醫生,其準入門檻,也參照傳統醫療機構的辦理措施,必需是拿到《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以及拿到從業資格的醫生。而對于沒有線下實體病院的純線上機構,要求注銷重新注冊。
政策一出,有鼓掌的、有哀嚎的,但是身為一個對政府管制一向持懷疑態度的吃瓜群眾,這次我真的想為衛計委逆“互聯網+”大勢的監管傾向點贊,這不是泥石流,這是一股清流。
當初互聯網金融被寫入政府工作陳訴,金融主管部門懼于包容鼓勵的大方針,遲遲沒有出臺任何監管辦法,結果不法集資、騙貸騙錢借著P2P和互聯網金融名義,四海八荒暢通無阻,騙了幾百億,泛亞、e租寶讓幾十萬家庭失血、割肉、破產,P2P和互金也從風口釀成了互金公司躲避不及的貶義詞,現在都改叫金融科技了。
互聯網診療,如果也是撒開把,不設定準入門檻,監管完全缺位,那就丟的不是錢,是命了,有可能成為莆田系的又一沃土。
因此,聯手專業的線下醫療機構和醫生,才能走通互聯網醫療之路。這一點,其實很多醫療配景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早就想通了。
遭受追捧的頭部互聯網醫療中,也有不少拿到了醫療機構從業資格,正在開辦線下診所。好比早在2016年就布局線下實體醫療機構的丁香診所。還有,之前曾拿到云峰基金和騰訊投資的醫聯,也頒布頒發年底前,將和騰訊合開數家企鵝診所。
因此,衛計委的新規看似提高了門檻,給互聯網診療帶上了鐐銬,但監管底線明確之后,反而制止互聯網診療走入進大坑的風險。并且,政策走嚴之后實現了優勝劣汰,對于開了線下診療機構的互聯網醫療,其實也是好事。
高度非標,低頻被動
盡管有些從業者對該意見稿反感,但相對專業、特別是出身于醫療行業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從業者,恐怕覺得衛計委新政很有須要,為啥呢?
首先,醫療的復雜化和非標化。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完美的醫療體制,要么看病難、要么看病貴,要么醫療水平差,奧巴馬任期內,聲勢浩大要搞醫療改革,最后也不見啥動靜。
原因就在于醫療信息的分歧錯誤稱,這是醫療的自然屬性?;谡嬲那饲妗O為非標的個性化病例,以及高度依賴線下的檢查、會診、手術體系,互聯網醫療要完全顛覆線下就是癡心妄想,擁抱線下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