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半個多月之前,Uber 鬧出了企業員工聯名召回前 CEO Travis Kalanick 的事件。當時整個 Uber 公司籠罩在一片絕望之中,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員工們紛紛表達了對前 CEO 的留戀和惋惜之情。盡管實際聯名人數不到全體員工數量的一成,但當時整個公司的氛圍表現了 Uber 對其創始人 CEO 的敬重。
不單 Uber 如此,幾乎在整個美國的科技領域,創始人都會被員工捧上「神壇」。硅谷中始終流傳著這樣一句「至理名言」:「Founders know best(一切都聽創始人的)」。
誠然,幾乎所有創始人都對所掌控的公司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們或高瞻遠矚、遠見卓識;或知人善任、慧眼識珠;或激情澎湃、斗志高昂;或披肝瀝膽、堅韌不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六位卸任(并重任)知名科技公司 CEO 職位的創始人,看看他們對公司究竟價值幾何。
1. Larry Page(谷歌)
谷歌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Larry Page 曾離任過該公司 CEO 職位十年,后又重返 CEO 崗位。
谷歌成立于 1998 年,當時 Page 和谷歌的另一創始人 Sergey Brin 一直在領導公司。直到 2001 年,Page 辭去了 CEO 一職,從 Novell 公司聘請 Eric Schmidt 任谷歌 CEO,本身則轉而擔任了產品總監。
在 Schmidt 的領導下,谷歌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并將其利潤增至 25 億美元。雖然當時的谷歌發展得還算不錯,但 Page 卻覺得此時的谷歌必需「脫胎換骨」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2011 年 1 月,Page 重回舊職,并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包孕為谷歌的各個商務部門任命明確的領導人員、砍掉數十個偏離核心或表示欠安的項目(如 Google Health)等等。
在 Page 重新上任后,谷歌的股票價格將近翻了一番,且 Android 和 YouTube 都成長為規模可不雅觀的業務。他還領導著 Google X 團隊,專門研究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等項目。一時間,谷歌蓬勃發展、風生水起。
其后,直到谷歌轉型成為傘型公司 Alphabet(Alphabet 是谷歌轉型后的企業集團,將谷歌旗下的核心搜索業務、YouTube、還有其它網絡子公司與研發投資部門分離開來),Page 一直都是該公司的 CEO。在 Alphabet 成立后,Page 轉而擔任整個新集團的 CEO,而他的「副官」Sundar Pichai 則領導轉型后的「縮小版」谷歌。
2. Steve Jobs(蘋果)
蘋果應該是屬于在創始人重任 CEO 后而「絕處逢生」的經典案例,也相信各位看官早已耳熟能詳了。蘋果于 1985 年將 Jobs 解雇一事直到現在都還被人詬病不已。
當時,Jobs 的經營理念與絕大多數蘋果辦理人員相悖。且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恰好逢上 IBM 推出個人電腦,搶占了大片的市場份額。公司高層紛紛將蘋果的欠安表示歸咎于 Jobs 身上。終于在 1985 年 4 月,蘋果董事會撤銷了 Jobs 的經營大權。在幾番奪權嘗試終告失敗后,Jobs 于同年 9 月離開了蘋果公司。
在出走時,Jobs 賣掉了本身在蘋果的股權,并由此創立了 NeXT 公司。在這段出走蘋果的日子里,Jobs 還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該工作室在 1995 年推出全球首部 3D 立體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因此被大家所熟知。
Jobs 卸任后,時任蘋果 CEO 的 John Sculley 與微軟簽訂了蘋果歷史上最失敗的一份合同,該合同稱如果微軟繼續為蘋果生產 Word 和 Excel 等軟件,蘋果就會允許微軟使用部分蘋果的圖形界面技術。然而,這筆合同拉開了蘋果與微軟曠日持久的專利訴訟戰的序幕。
直到 90 年代,蘋果電腦銷量繼續下滑。然而蘋果此時卻制定了高價戰略,認為公司不該生產低端低利潤產品。這使得蘋果產品的售價越來越高。1995 年后,公司的虧損情況愈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