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發展,繼迷你KTV之后,一種新的娛樂方式正在暗暗布局。據資料顯示, 2016 年二級院線市場新增影吧 3000 家,年增率將達20%,未來 3 年內,全國將新增 1 萬家微影院,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鞭策下,全國二線城市的私人影院和影吧數量大幅上升。
微影院其實由來已久。上世紀 80 年代香港電影進軍內地市場應運而生的錄像廳就是微影院的前身。在當時,去錄像廳看港產武俠片成了大批年輕人最潮流的娛樂方式。隨著碟片慢慢取代錄像帶,錄像廳逐漸走向輝煌。但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 90 時代后期,家家戶戶開始普及VCD和影碟機,錄像廳生意暗澹,慢慢走向沒落。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重新出發的微影院似乎找到了再次發作的機會。
多種因素鞭策微影院各處開花
蛻變之后的微影院重回大眾視野,火爆背后,離不開四大利好因素。
其一,文化消費差異化凸顯,私人領域意識加重。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像《私人訂制》中的范偉一樣追求個性化,文化消費也逐步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其中,私享化趨勢最為明顯。差別于傳統影院模式下影片和時間都固定的規則,微影院可以由消費者自主選擇時間和影片。
同時,微影院提供的個性化包房更是令大多數不喜傳統影院多人不雅觀影環境的消費者趨之若鶩。據了解,國內大多數私人影院會按照差別主題來設計包廂,例如“海賊王”、“火影忍者”等主題的動漫風包廂,消費者可以按照自身愛好進行消費。雖然目前微影院的不雅觀影效果不盡如人意,但是仍有許多消費者沖著微影院的私密性前去消費。
其二,傳統娛樂式微,新型影院乘虛而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得多樣化,大多數以網吧、KTV等為代表的傳統娛樂項目正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KTV由于線下實體店店鋪租金和人力成本逐漸升高,,行業內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而日漸式微,“大歌星”、“錢柜”等第一品牌紛紛面臨歇業潮;另一方面,網吧也由于電腦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逐漸失去魅力,正在面臨轉型或淘汰的艱難抉擇。對消費者而言,空余出來的娛樂時間需要被新的娛樂方式填滿,此時微影院開始乘虛而入。
其三,傳統院線排片跟不上不雅觀影需求的發展。據《中國電影報》數據統計,本年上半年票房過億的影片達到 41 部,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6 部,其中進口影片的排片量一度高過了70%,票房更是占總票房的90%以上。面對進口大片的沖擊,國產影片失去了競爭優勢,逐漸失去了搶占排片和票房的有利機會,微影院這一新陣地成了國產影片背水一戰的最后機會。
此外,我國電影市場飛速發展,真正能夠得到排片而且能公映的每年僅有 400 部擺布,冷門的文藝片更是屈指可數。并且大多數影片即使得到了排片資格,出于本錢的偏好,這部分影片的排片量少之又少。除了那些上映之后得到強烈反響引爆市場的幸運兒能夠得到排片加量的特殊待遇之外,剩下那些不被本錢看好的影片大多以每日一場的排片量被隱藏在電影市場的洪流中。
但是,隨著電影口味的逐漸細分,消費者對不雅觀影需求方面的要求逐漸增加,以目前傳統影院的排片形式很難滿足部分偏愛冷門影片的消費者,這一部分需求也成了微影院發展的契機。
其四,貼心辦事為微影院添燈加彩。為了增加消費者粘性,提供優質貼心的辦事成了微影院運營辦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類比目前 24 小時運營的行業,KFC滿足了飲食需求,便當店滿足了購物需求,而微影院則滿足消費者差別時段的不雅觀影需求;另一方面,微影院能提供琳瑯滿目的美食,讓消費者在不雅觀影之余也能滿足口腹之欲。此外,有些微影院甚至集不雅觀影、演藝、藝術、閱讀、文創等辦事為一體,一站式娛樂讓消費者倍感貼心。
微影院火爆背后存在揮之不去的亂象
微影院應消費者需求而生,但外貌發展一片繁華的微影院實則存在諸多亂象。
其一,非正版片源成行業潛規則。越來越多的微影院為了吸引消費者,會主打片庫容量大,電影種類豐富的宣傳。大到國表里大片,小到偏門冷劇包羅萬象,甚至很多在國內沒有上映的影片都被囊括。更令人不行思議的是,很多影院的影片都從網上下載,根本沒有正版授權。
即使是宣稱與愛奇藝等線上視頻合作,也僅僅是購買了愛奇藝等視頻的會員,嚴格說來,也只是擁有播放權,而沒有電影版權。對大多數微影院來說,正版版權要價昂揚,所以很多微影院無法承擔這筆費用,因此微影院要么是走沒有版權的道路,要么是走下線老片的道路。版權和片庫容量無法兼得,這已成了微影院的行業潛規則,同時也代表了微信影院目前的一大混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