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七年前一樣,問題出在格局。
還記得7年前的IT峰會嗎?小馬哥不緊不慢地說,云計算是幾百年一千年以后“阿凡達”時代的事。
但現在看來,他似乎沒那么淡定,甚至有點兒急。
過去一年,騰訊云消息不停。
自2016年7月5日馬化騰在騰訊“云+未來”峰會上第一次為騰訊云站臺以來,他已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云計算符合騰訊未來的定位。
才7年就改口了,這有點兒尷尬呀。
不過事關賺錢的事兒,打個臉算啥,趕緊追上對手分蛋糕才是正道。
于是我們就看見,過去半年不竭被馬化騰和騰訊云的各種消息刷屏。
其中必需得說一說他們在海外市場的布局。
2016年底,騰訊云一口氣頒布頒發新開11個海外節點,近日再看,騰訊云全球辦事節點的數量已經竄到了34個。


而幾天前,又第三次(是的,這個中心上線的事先后被公布了三次!)頒布頒發法蘭克福數據中心開服,還強調這是中國云首次覆蓋歐洲,完全無視去年11月就已經在此地開通數據中心的阿里云。

如果事情就此結束,倒還不值得大驚小怪。終究,由于自家大Boss對形式的錯估,騰訊云在起跑時已被阿里云、百度云甩下不少,更別提與國際領頭羊亞馬遜、微軟的巨大差距。有數據顯示,騰訊云營收僅為2.5億人民幣。那么,在這樣幾乎已經錯失行業窗口期的形勢下,騰訊云選擇海外急速擴張,尚可理解是市場倒逼。
可是,當騰訊云海外數據中心被曝有一半以上其實來自合作伙伴IBM,只不過包裝成自家的轉售給客戶,多少給人一種饑不擇食吃相難看的感覺。
按照公開信息披露,騰訊云與IBM在海外節點的合作始于去年,真正對外開服是本年1月。
一位騰訊云曾經的用戶透露,在這些海外節點,騰訊云用的是Softlayer的節點,這是一家以面向企業市場提供公有云辦事起家的公司,在2013年6月被IBM花了整整20億美金納入麾下。
那么購買了騰訊云海外節點的辦事后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這位用戶告訴我們,用的是Softlayer的機房,IP也是Softlayer的,但是代理是騰訊云。
OMG,這不就是活脫脫一出二房東賺差價的故事嘛。

騰訊云本身也早就公開承認這個事實:“騰訊云的客戶可以便利地購買到世界一流云計算巨頭的產品,在產品性能、體驗方面獲得了與IBM齊平的能力。用戶可以坐在國內便利地進行業務的全球實施,唯一需要花費的僅僅是略高于IBM約10%的辦事費。”

(IBM官網截圖,到騰訊云買還不如直接去IBM官網買,可選的region更多,辦事更多)
如果這樣的話,那真是迷之奇怪了。直接買IBM的節點辦事不是更劃算嗎?
不過上述用戶解釋說,由于IBM主要面向需求量大的用戶,而騰訊云的海外主機,16臺才抵得上一臺獨享主機,所以如果是小廠商,買IBM就不劃算了。
繞了一圈,“二房東”騰訊云是在做群租生意,把從“大房東”IBM阿誰包來的“房”,隔成一個個小房間,租給那些整租不起的小客戶。

看來“二房東”的套路有點深啊。并且,不少用戶也發現了體驗有點差。
好比說開通VM的時間特別長,一般云主機兩分鐘就能開通,騰訊云海外云主機得花10分鐘以上。
計費方式也很狗血。阿里云以及其他一些云辦事提供商是按小時或者按分鐘結算,而騰訊云海外辦事是按天(自然日)結算(而Softlayer官方是可以根據小時計算的)。打個比喻,你在深夜接近零點時買了一臺VM,哪怕只用十分鐘,也要付兩天的錢。
用戶體驗欠好之三,常常被凍結費用。由于騰訊云是代理銷售模式,與IBM是按月結算,因擔心用戶欠費后得先墊付費用,所以騰訊云會在用戶欠費前額外凍結一部分資金,待到次月才解凍。
此外,更別提產品自己了。騰訊云在海外所提供的云辦事,由于Softlayer在IBM的架構中,飾演的角色就是為客戶提供物理裸機辦事、虛擬辦事器、存儲器以及網絡,因此騰訊云賣給海外用戶的其實是IBM的云主機,主要提供辦事器托管辦事,可以說還停留在十年前云主機廠商的模式,連虛擬化的邊都沒沾上,更難以稱得上是云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