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晚上好。
作為一名雙重資“深夜”工作者:寫中文的時候叫小編,碼英文的時候也叫程序猿。起一個這樣的標題也是很符合邏輯的,所以,如引起某些不妥請包涵。

好了,言歸正傳。筆者多年來在APP外包行業混跡,遇到過各種創業者,閱過它們各種需求、聽過各種故事、讀過各種甜酸苦澀的事兒。在接觸交流過程中傍邊出現頻率最多的關鍵詞有三個。
1、首當其沖的是“多少錢”,諸如做一個XXX app要花多少錢?等等之類;
2、聊著聊著就聊“死”了(客戶跑了)的關鍵詞是“這么貴”!例如,你們這里太貴了、這么簡單的app要那么貴啊?云云之類;
3、半死不活的是“報個價”,典型的價格敏感者,成本驅動決策的客戶,價格讓它們滿意就干,分歧適就閃。它們不太想找你合作,但又很想你能告訴它們答案:給我報個價,我參考一下。
為什么集中出現這些問題?從行內人的角度來看,比較大部分創業者前期的想法還比較模糊,也不太具備梳理清楚的能力,當然也不太懂技術,也不了解外包開發的行情;但是從創業者自身出發的話,也發現相當的人會嘗試去跟風口、又或者嘗試多樣性復制,以小搏大,期盼單車變摩托,摩托變轎車。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對于只有想法、不懂技術、不懂行情的初創者在有想法的時期,需要而且能快速尋求到一個標地(類似想法)的產品及產品的報價參考,對其正確的決策會有必然的幫手。本著客不雅觀的態度,結合網絡上搜索到的數據、指數、熱度等并結合實際工作上經常碰到的客戶訴求。今夜,筆者制作了一份 100 個常用(APP產品)的開發參考報價,愿景是能為大部分的客戶排憂解難......
(注:下表的所有的數據、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報表中的app排名不分先后,來源參考:獵豹智庫( 2017 第一季中國APP排行榜中的部分APP);app開發報價參考數據來源:查報價網。)
如下表(圖):




上表中的 100 個APP都是該行業最出色的產品(公司)之一。看到這個表,小編也是大開眼界,有著滿滿的收獲。好比時下比較火的直播類的產品,遍及都要25- 30 萬的開發成本;共享單車的產品低則幾萬,高也不過 20 萬以內;而小編每天必用的“app三寶”:聊天的微信、撩妹的陌陌、還有一個付賬的支付寶,開發參考報價則高得乍舌。
在這里面“滴滴”尤其有代表性。小編要借它的故事給創業者奉上“解鎖”大招:
關于滴滴的標簽有很多很多,它無疑是成功的公司,成功的產品。而在我們外包開發行業里面,滴滴也會無數次被談起,至少有兩點:
1、在我有限的認知中,滴滴是國內極少數曾公開是找外包開發的;
2、而且也是一款前期找外包開發而且最終大紅大紫,超級成功的產品。
我特意加了一個“前期”,因為這樣更客不雅觀,也更能凸顯它的偉大。
滴滴的第一個版本花了多少錢?大概8、 9 萬(據程維介紹:當時外包團隊報價 15 萬,砍價到8、 9 萬)現在回頭看當年只花8、 9 萬做出的產品換到現在要花多少錢?(如上表)筆者查詢到的參考報價是在 38 萬- 50 萬擺布,成本增加了5- 6 倍。據說程維當年創業時手里全部的資金也就 80 萬擺布......
當然第一個版本的產品基本上都會存在較多的問題,但是好歹也是能用的,而且有它的歷史意義。(產品參考圖:第一版本的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