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龔進輝
前不久,乘著熱烈慶祝回歸祖國 20 周年的春風,香港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的美譽,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剁手黨不遠千里前來買買買,成為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當然,香港星羅棋布的零售體系,在讓剁手黨流連忘返的同時,優先滿足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日常購物需求,網購也是其釋放購物欲的重要選項。不過,詭異的是,無論是早期的PC時代還是風頭正勁的移動時代,香港并未誕生有影響力的本土電商平臺,市民只能從亞馬遜、eBay、天貓等大平臺下單,用“被殖民”來形容當下香港電商窘境并不為過。
反不雅觀內地市場,電商不但迅速扎根、開花結果,誕生天貓、京東兩大巨頭,并且近年來不自暴自棄的它們開始走出國門,尋找新的增長點。不得不說,香港電商創業落后于整個時代,談及其為何遲遲不見起色,不少人都能說出市場規模小、履約成本高等顯性原因。當然,文化、創業氛圍等深層次原因更發人深思。
先說香港電商不給力的顯性原因,我認為有三點:
一、市場規模小。市場規模是互聯網創業者優先考慮的問題,其中用戶基數是重要指標之一。截至 2014 年年中,香港人口達 723 萬,與內地6. 88 億網民比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不及一個大型城市。即便100%的香港人有網購習慣、購買力強于內地人,市場規模依舊小得可憐,規模上不去導致邊際成本無法降低,盈利難度隨之上升。
二、電商履約成本高。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土地是公認的稀缺資源,不但表現在房價高得離譜,商業地產的快速發展使租金也水漲船高。無論采取哪種電商模式,倉儲是不成或缺的重要環節,居高不下的租金成本讓電商創業者壓力山大,租個幾百上千平米的倉庫,花銷不是小數目。
同時,別看香港地方小、路程短,昂揚的人力支出使配送環節也成為燒錢的主。租金、物流兩項支出,使香港整體履約成本一直處于高水平,除非達到可不雅觀的規模,不然下降可能性極低。
三、線下零售高度發達。或許你會納悶,完備的零售體系明明是香港優勢所在,為何會成為電商發展的阻力?我一直堅信,優點的過度延伸是缺點。“總有一間在附近”是香港便當店的廣告語,7-11、OK便當店、萬寧等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
以7- 11 為例,香港面積約為 1095 平方公里, 900 多家7- 11 分布在各地,開店密度之高令人驚訝。密密麻麻的便當店使香港人極為便當地購買所需商品,通常下樓即可搞定。同時,購物中心琳瑯滿目的商品滿足香港人對購物的所有幻想,幾乎每個地鐵站附近都有一個中大型購物中心,并且時時時舉辦促銷活動,均在 1 小時生活圈覆蓋范圍,高效便捷。
久而久之,香港人對線下零售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在這種商業格局下,電商發展空間大為受限,處境極其尷尬,猶如雞肋。一方面,電商突破空間限制的優勢完全表現不出來;另一方面,電商難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商品多樣性、更低價格、辦事更貼心等優勢均不明顯。最終,電商只能作為增補購物手段存在,而無法成為主流,香港人難以養成不變的網購習慣,為其發展蒙上一層暗影。
電子產品鮮明地反映出內地與香港商業環境的差別。盡管內地有蘇寧、國美等全國性家電連鎖企業,用戶在天貓、京東等線上平臺購買電子產品的積極性依然高漲;反不雅觀香港,電子產品足夠自制,市民去實體店購買既快又有保障,網購積極性不高。
樂視前亞太區執行總裁莫翠天曾分析道,“香港很多線下的銷售渠道都很成熟,要讓他瞬間切換網上購買你的產品,其實對很多消費者是一個心理障礙,可能會不安心,對你的產品質量、用戶體驗、售后辦事會有很多質疑。”
一眼望到頭的市場前景、難以負荷的履約成本,再加上線下零售蠶食網購意愿,香港電商發展無緣地利、人和,時間更不站在它這一邊,無法做大也就見怪不怪。需要指出的是,凡事事在報答,人類商業史不乏逆境重生的成功案例,只要香港電商創業者愿意打拼,仍存在一絲希望。
不過,文化變遷、創業熱情消退等因素,使香港電商注定難以翻身,這才是其落后于時代的根來源根基因,怨不得別人。
先說文化變遷。香港人盛行“拿來主義”。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香港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余,也對西方思想、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既沒語言障礙又沒防火墻干擾,無形中降低“拿來主義”的成本,使亞馬遜、eBay本土化之路走得尤為順暢,香港人得以在第一時間上手,谷歌、YouTube、Gmail等歐美主流互聯網產品在香港也擁有極高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