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任何人擔保,,只要動一動手指,在網絡上填寫相關資料,就能預支消費;只需學生證和身份證,就能貸款上萬元!”近年來,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貸款平臺在校園內迅速發展。有統計顯示,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信貸,截至去年,規模已突破800億元。
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金融走進校園生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大學生信用卡時代”( 2002 年- 2009 年)因大量用戶信用卡透支導致銀行壞賬等問題落下帷幕,商業銀行信用卡被迫退出校園后。很長一段時間,在校大學生都無法接享受到金融辦事。但在消費主義浪潮中成長的這代人,每天接觸著最前沿的潮流資訊,潛藏著旺盛的消費需求。
直到 2013 年,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網貸平臺開始進入校園,迅即因野蠻生長造成了多起惡性事件,
在 2016 年教育部和銀監會對其聯合整治后, 許多經營不規范的機構退出市場;本年 5 月底,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辦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對校園網貸業務的清理整頓,明確提出未經銀行業監督辦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辦事,杜絕校園貸欺詐、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等行為。
面對史上最強監管,行業內的公司迅速分裂成三大陣營。第一陣營是少數領先平臺,憑借豐富的線上消費場景以及良好的金融科技水平,這部分平臺受到銀行、持牌機構青睞,頻頻傳出合作新聞。部分經營不善的正規平臺處于第二陣營,因為缺乏競爭優勢,舉步維艱,只能黯然離場。剩下大量三無平臺統屬于第三陣營,因為原本就是行業黑產,無意走合規路線,反而未受監管影響。
一方面,作為“正規軍”的銀行機構對于校園貸仍“雷聲大,雨點小”,因多年退出校園市場,對于獲客和風控等方面的評估讓很多銀行躊躇不前,大多需要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開拓市場。而作為深耕校園多年合規發展而缺少拍照的互金平臺,“最嚴監管”已然成為其與持牌機構深度合作,業務正規化的最大機遇。
作為校園市場第一陣營代表,愛財集團(愛又米)先后與數家銀行及持牌機構簽訂合作協議。 6 月,與浙商銀行合作的信用卡“米卡”一經推出就獲得強烈反響。米卡的出現解決了銀行缺乏線上消費場景的痛點,使得信用卡的消費金融屬性進一步增強。 7 月,愛財集團與海爾消費金融順利牽手,雙方將積極整合各自在資金、渠道、產品和金融科技領域的優勢資源,攜手正式作為“正規軍”先鋒開拓校園貸金融辦事場景,從而達到不變校園市場的最終目的。
此次史上最強監管無疑提高了行業門檻,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逐漸凸顯。監管部門在積極引導銀行及持牌機構進入的同時,也意識到這些新軍面臨的極大困難,需要借助互金老軍的幫手。如此,雙方合作既能鞭策一部分互金平臺合規又能快速有效規范市場秩序,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