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上網也是件隆重的事。記得 98 年買第一臺電腦,七千多塊拍在柜臺上是有點分量的。上網費按分鐘計,是咬咬牙還得斷開連接的那種價。瀏覽器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風光無限的窗戶,Windows的啟動音樂動聽了好幾年,盡管有點奢侈。
那時,上網的代名詞是——沖浪。

人們不停地驚呼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嘴巴還沒合攏又盼望它能帶來更多。
很快,智能手機出現了,它的使命就是——除了打電話,還要能上網。
然并卵,電腦上網已經很爽了,手機上網卻還得從解放前起步,網速既慢且貴,體驗又扯。
于是乎,APP成為手機上網的最佳解決方案。在此配景下產生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如隨時隨地呼嘯而過的高速列車,容不得你吃瓜,不上車也得被風卷跑。
然而,在享受移動互聯網極大便當的時候,,人們個個紅光滿面,滿足與不滿都充填了本身或相互之間,就是有些人享受完自助餐的趕腳。營養嗎?健康嗎?有意義嗎?
太多了!APP太多,手機已經塞不下,不是沒空間,是給騷擾煩了;信息太多,頭條、微信中的信息篩選成本越來越高,營養嚴重稀釋;耗時太多,低頭族、強迫癥……,充填了碎片化時間,正常時間也被碎片化了。
移動互聯網的現狀,是供給過剩陪同營養不良,填鴨模式or快餐文化。我們不禁懷念電腦上網,不消下那么多軟件,打開瀏覽器,包羅萬象,信手拈來。手機拜候網站,體驗遠不如電腦來的好。
可是,現在網速颼颼的,硬件也杠杠的,手機瀏覽器腫么了?納尼?這鍋瀏覽器不背!
IT界都一窩蜂地去整APP、超級APP,手機網站生態從縮小的PC版樣式龜速進化中。
手機上網的場景是小屏幕、拇指操作和移動碎片化使用,入口就開始阻塞:網址導航的鏈接位太有限,有機會露臉的,總是那幾家網站,輸網址不太現實,搜一搜篩選成本更高。與電腦差別,手機網址的來源八成是伴侶圈分享,有點像上街撿東西。

那么,手機何時才能好好上網(站)呢?堰塞湖也有開口的時候。目前手機APP日趨飽和,雨后春筍般的移動應用要從哪塊地冒出來?美國公司 StatCounter統計陳訴, 2016 年 10 月,全球網站移動端拜候量首次超過桌面端。
現在,我們驚喜的發現,手機網站的春天已臨近。很多小而美、精而專的小網站開始默默傳播,鳳凰、新浪等綜合門戶網站也拆分出眾多垂直手機頻道,精簡風悄然而起。也發現一款叫 91 上網的APP,幫手用戶精準找到精彩小網站,針對手機上網的各種需要有貼心的設計。
就要上網!網站能更好地互聯互通,對大部分應用場景來講,既能很好地滿足需求,也更易建立靠譜的連接,所供給的內容更精細化、個性化,成本更低,連接更簡單。
春雨潤物細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