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儉,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中脈公益基金會主席,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南京中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始創于 1993 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辦事于一體的大型高科技健康企業。多年來,在周希儉的帶領下,中脈始終以提供優質健康產品,創造卓越生活品質為目標,連續多年蟬聯中國 500 最具價值品牌。
這么優秀的中脈,其帶領人周希儉到底是何方神圣呢?網傳“周希儉是騙子”、“周希儉是傳銷頭子”、“周希儉被警方帶走”、“周希儉坑害我家人”……總之,各種各樣的毫無按照的網絡謠言撲面而來。
但是周希儉毫不理會外界的造謠,他不忘初心,繼續執著他的事業。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有用的地方,這才是一個人的格局!
一起來看看《環球人物》記者采訪周希儉的精彩片段,史上揭秘周希儉的偉大夢想……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
“我認為一個新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先去參不雅觀所有的展會,然后在 3 年內換 5 到 15 份工作,多經歷失敗,這樣才能用一生的時間去做一份事業。因為曾經的失敗能夠讓一個人摒棄急功近利,最終獲得成功。”說這番話的就是長周希儉。
1999 年之前,周希儉走過不少彎路,但現在回頭看,他認為這些彎路大有須要。在周希儉看來,很多“ 80 后”、“ 90 后”的大學結業生太需要通過失敗進行挫折教育。或許正是有過百折不回的磨練,坐在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面前的周希儉才顯得自信而淡然。在他的人生詞典里,企業家的定義就是不停地失敗,直至成功。
周希儉曾經一次次失敗:抱負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陸遜、王國維、徐志摩、金庸都是浙江海寧人。”說起家鄉,周希儉列舉出一大串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歷史悠久的海寧自古以來商業就非常發達,尤其在清朝乾隆年間,很多海寧商人做的是皇家生意,他們的后代也大多具有經商的天分。周希儉覺得,,敢想敢干,立志做一番大事,是海寧人的共性。
周希儉 1975 年生于海寧。由于爺爺是大資同族,父親的際遇自然不會太好。周希儉自幼不愛讀書,只喜歡在海寧鄉村的田里玩。 8 歲那年,父親落實政策回到城里時,周希儉仍然像一匹野馬一樣收不回心,直到 20 歲那年進入本地的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時,他的骨子里仍舊是個不循分的大孩子。
當時的他干著既不變又體面的工作,每個月有 300 多元的收入,這在 1995 年已經很不錯了,但周希儉并不滿足。工作期間,他接觸到直銷行業,開始加入其中。 7 個月后,他賺到了 1 萬多元。周希儉仿佛瞬間找到了賺錢的竅門,認為直銷符合他的職業夢想,隨后辭掉了本來的工作。當時,父母對他的決定非常不解,周希儉卻打定了主意:“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希望父母為我買房子、娶媳婦。當年海寧的房價每平米 1200 元,娶個媳婦得十幾萬元,我想本身奮斗,并且我認為我有這個能力。”周希儉用這番話說服了固守傳統不雅觀念的父母。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
當時,周希儉覺得馬上就能掙到 10 萬、 100 萬了,他和伴侶租用了一輛車,每天光租金就 300 元。但他沒想到, 1998 年 7 月,全國對傳銷企業進行整頓,這也影響到直銷行業,他所在的直銷企業必需重新定位,本身的百萬元夢想也無法繼續了。
為了養活本身,周希儉開小飯館,賣皮革、服裝、音響。“那段時間,我什么都做過,但對本身要的是什么并不明確。這些小生意做的時候都是半死不活,反而倒手時都能賺到錢,我不停換生意,越做越迷茫,因為沒有一項生意能讓我做 10 年或更久,并能作為一項事業的。因此,我不停地放棄,由此產生了惡性循環。”
一次次失敗后,周希儉開始反思本身為什么不能把生意做大。那時,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已經過去了近 7 年,一批官員已經“下海”,中國的市場經濟也更加開放,互聯網正以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這給周希儉帶來了新的機遇。
周希儉尋找更多的突破口:“種子要先向下生根,再向上生長”
對于很多企業家來說, 1999 年是值得紀念的。那一年,馬云創立了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正飛速成長,用戶增長曲線幾乎成了一條陡峭的直線;李彥宏回國,在北京創辦了百度……令周希儉刻骨銘心的是:他在這一年找到了人生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