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工業最繁榮的時候到來了,2016年底銀幕數已超過北美地區,越來越多的四五線城市的大型商城中電影院成為新標配。而人們進電影院也不像進麻將館那樣隨意,帶著追趕時尚的矜持。
馮小剛說“垃圾不雅觀眾產生垃圾電影”,必定不是指這部分增量不雅觀眾,而是針對同行的聲東擊西,一些明星腦殘粉已經不是消費內容而是消費個人。明星效益經過社交媒體的放大,演變為“PPT神獸”、“小鮮肉”、“人設”,以及被票房鍍金了的“IP”。
1. IP更像是“信息黑箱”下的決策勝利
截止目前,2017年票房內地已經突破400億元,而在前十的影片之中,屬于續拍的作品有《戰狼2》、《速度與激情8》、《西游伏妖》、《變形金剛5》、《加勒比海盜5》、《金剛:骷髏島》、《極限特工》,拍新題材就能擠進Top10的,算是祖墳冒青煙。

不雅觀眾在選片時往往處在“盲選”狀態,劇透狗除外。大多數消費者為了降低決策風險,“從眾”地選擇IP電影消費一段時光。院線在排片時,很多與電影公司簽訂了保底協議,在排片上明顯袒護一些大制作影片,按照經驗,大制作更受歡迎。在種種“擺設”下,IP劇構成了票房的“馬太效應”。
投資人怕賠本、消費者決策失誤、院線怕完成不了KPI,IP劇成為各方逃避不確定性的穩妥選擇。但一部穩妥的電影,還帶勁嗎?
電影是都市人的夢境,帶著某種打破壓抑、釋放幻想的象征意味,一些熱門電影被追捧,恰巧在某個時間節點宣泄了人們的情緒,而一旦本錢綁縛IP,讓故事定型化,編劇們只能在既定模式下“舊瓶裝新酒”,除了畫面刺激的沖突外,剩下的就是圈錢了。令人諷刺的是,很多電影在吹捧IP的同時,卻沒有像迪斯尼那樣經營好影片的“周邊”業務,還是由不雅觀眾買單。
如今的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除了迪斯尼之外,要么巨額虧損,要么瀕臨收購,陷入到不拍IP等死,拍IP找死的境地。007系列是好萊塢流水線電影的典范,硬是把猛男艷遇美女香車拯救世界的故事講了50多年;而《速8》上映之后,豆瓣里已經有人把《速9》的劇本提前公布了,看下來沒弊端。

國產電影《戰狼2》史無前例的成功,切中“愛國主義”的最大公約數,加上媲美好萊塢的仿重工業道具元素,想不火都難。而片尾彩蛋可看出《戰狼3》在雪窖冰天中執行任務場景,不管下一部怎么拍,編劇都將很難跳出“犯我中華者,雖犯必誅”的主題,以及吳京民族硬漢的人設來創作。
這種IP化經營固博得一部分鐵桿影迷的擁護,難保不會像徐崢的“囧系列”第三部《港囧》上映時,遭遇《夏洛特懊惱》那樣“口味相克”的黑馬沖出,而這也構成不確定預期的“信息黑箱”的一部分。

2.電影工業說到底還是一個“傳統行業”
很多人試圖給IP下定義,互聯網人說的概念往往“只可意會”,所謂IP電影,就是票房大賣的電影,萬一失敗了,那就P都不是!
沒人誰敢說本身是常勝將軍。張藝謀在奧運會開幕式后拍出了口碑撲街的《三槍》;賀歲片之王馮小剛認真拍攝的悲情大戲《1942》讓華誼兄弟賠了錢,直到主演《老炮兒》后才揚眉吐氣;《白鳥朝鳳》制片人方勵跪求院線排片;比來李晨執導的首部影片《空中獵》,其女友范冰冰主演,遇到《羞羞的鐵拳》而票房慘敗,發布會因豆瓣評分太低而淚灑......

電影出品方更像是風險投資人(VC),很多中小電影公司因一部電影票房流年倒霉而倒閉,大型影業公司很難做到千億人民幣市值,實在是由于電影成本投入大,收益不成控。投資人挑選IP電影時,就像是跟投一個已經跑通商業模式的連續創業者;那些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更像是屌絲項目,只有吃閉門羹的份。
不雅觀眾看待電影藝術很難有什么欣賞規律,多半是“馬后炮”的總結,電影工業不能憑感覺、拍腦袋。每部片子與消費者見面之前,產業鏈上的工作室、投資人、創意、導演、演員、設備、場地、宣發、院線的坎“一個不能少”。
以一步普通電影為例,僅劇本就得兩年時間打磨,拍攝時需要上百名演職人員、數十個場地及攝像機、數千件道具,從電影落幕后的長長的字幕就可見一斑,不雅觀眾并不care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