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硅谷看國內的科技新貴。
作為一個科技行業的內容生產者,,我們的同行并不喜歡今日頭條,因為它讓工程師凌駕于內容生產者之上。然而這么一款產品,卻比那些澆筑了情懷的媒體更為吸引受眾,并且差距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大。
據報道,2017 年 3 月今日頭條 DAU 為 7478 萬,比擬半年前的5000 萬,頭條用戶增長可以說非常驚人,但圍繞著今日頭條的外部聲音,永遠都是調性堪憂的皺眉評價,使之常年位居藐視鏈的末端。
今日頭條的背后,是內容、需求與算法的博弈,在滾滾的技術潮流中,今日頭條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想取代百度。
需求為王今日頭條能夠有這么多活躍用戶,必然是滿足了大量的用戶需求。毋庸置疑,用戶是在用腳投票。

今日頭條的用戶時長
就像你永遠無法想象微信平臺轉發量最高的文章必然是養生和雞湯,外加“不轉不是中國人”。而我們寫的科技報道,如果你爸媽看不懂,對于他們來說又有什么價值呢? 在需求面前,內容質量的好壞一文不值。
實際上,大眾的需求一直擺在那里,只是過去一直沒有被滿足。
過去 “抱負主義” 的媒體從業者,其實從來沒有滿足過大眾真正的閱讀需求。中國普羅大眾最喜歡看的內容必然不是來自《三聯生活周刊》,甚至不是來自《讀者》,而是地攤上的喬四爺超車,軍長砸旅館,黑市拳王安東尼馬庫斯,泰森訓練秘訣,而這些內容,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分發平臺能夠做到,而這些需求一被滿足,發作力是超越我們想象的。

圖片來自網絡
就像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說的,今日頭條不是一個新聞客戶端,而是要做最懂用戶的信息平臺。
算法沒有價值不雅觀張一鳴還說過,“算法沒有價值不雅觀”。
其實這句話是對的,算法的確沒有價值不雅觀,但是這句話只說了一半,算法背后的人是可以有價值不雅觀的。
雖然今天很多媒體人都在批評今日頭條上保舉的內容很低俗,但這背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為了優化點擊率,為了黏住用戶,為了商業變現。
在以“點擊率”為主要優化目標的算法下,最吸引你的內容自然是一些抓眼球的所謂的“低俗”內容。
今日頭條要想變得高大上其實很容易,好比以“保藏數”為優化目標,那么今日頭條 APP 上很可能是滿屏都是干貨,滿屏都是高大上的內容。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的產品你真的會用嗎?
用戶最討厭的地方就是經常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而算法厲害的地方在于算法比編纂更懂用戶,甚至比用戶本身更懂他們真正想看什么。所以過去我們靠編纂來把控內容,如今,今日頭條靠算法來把控內容,某種意義上,這才是能夠規?;漠a品思維。
算法比人更厲害的地方在于,提升一個編纂的寫作水平很難,而提升算法的保舉效率卻是一直在進行的。
很有可能未來某一天,保舉算法能夠平衡好內容質量和點擊率,那一天今日頭條會成為一家真正令人尊敬的公司,而曾經痛批過今日頭條的媒體依然會給它唱贊歌,如果那一天媒體還活著的話。
人是靠不住的先說一個幾個月前的舊聞,一位知乎大 V 的公開發言爆料,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正在簽下知乎頭部的大 V ,簽約人為豐厚。

而這次大規模簽約知乎答主的動作,是悟空問答從頭條單獨拆分出來后才開始的,據說簽約數量到現在為止已經有 300 多人。
有意思的是,頭條和知乎大 V 簽署的協議里,他們只壟斷內容,不壟斷答主。
類似的運營套路今日頭條駕輕就熟,從最早的今日頭條頭條號“千人萬元”補助大獲成功之后,到后來 10 億元補助短視頻創作者。在內容和流量到了必然規模后,平臺的內容創業者就淪落為無差另外勞動力,補助也就少了,但他們也離不開這樣的流量平臺了。
從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這樣的運營思路是商業上無比正確的:人是最容易挖的, 算法和流量才是靠得住的。
終究如果平臺過于依賴一些大V 頭部流量,平臺也會太容易被裹挾,終究人是靠不住的。
舉個例子,Twitter 旗下的短視頻平臺 Vine 就由于主播出走導致平臺衰退,而微博一度也由于流量被大V 控制而陷入困境。
用戶下沉今日頭條的用戶下沉是非常成功的,并且這種用戶下層的套路是可以被復制的。
問答產品做為一個高效的信息傳遞方式已經被知乎等產品驗證過,于是悟空問答橫空出世。
悟空問答流淌著頭條的基因,最擅長的就是做用戶下沉,你不信?你上知乎搜索“母豬”會發現,母豬產后癱瘓會被認為“讓人笑尿”的問題。

而悟空問答里,母豬下面的問題很多都切中剛需。

連“母豬產后癱瘓”也會有嚴肅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