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鴻祎
《周鴻祎自傳》書摘一:和計算機世界一見鐘情
《周鴻祎自傳》書摘二:首談私有化,我從沒想過退出
《周鴻祎自傳》書摘三:我和中國互聯網的沸騰二十年
《周鴻祎自傳》書摘四:為抓住人工智能浪潮肝腦涂地
好奇心和我們的成長息息相關,我堅信好奇心是成長的催化劑,也堅信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強勁動力。多年的學習和創業經歷讓我堅信,好奇心的構建是快樂而有意義人生須要條件。
我從小就是一個超級好奇的小孩。在阿誰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對世界充滿疑問,喜歡在書里尋找答案。那時沒有很多兒童讀物,我就把父母書架里的《敵后武工隊》、《林海雪原》從書架里扛下來讀,腦子里都是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的故事。雖然讀的都是這些革命書籍,但是很早接觸書本讓我熱愛上了閱讀。從此,,讀書一直陪同著我人生的好奇之旅。
小學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了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作品《金銀島》,自此對外國作者的語言很著迷。讀完這個少年歷險的故事,我便帶著小伙伴到附近的破舊民居里去“探險”。
初中的時候我迷上了計算機,不但自學了Basic語言,還讓家里訂了一份《少兒計算機報》,從此,我最大的期盼就是這張報紙寄到家里來。看著報紙,我在腦海里默默地操練一遍本身粗淺的計算機知識,順便膜拜一下當時頂尖的少年編程高手。還記得第一份《少兒計算機報》附送了一張彩色的鍵盤紙,我把它壓在了寫字臺的玻璃板下,天天練習虛擬打鍵盤,對真實的計算機世界充滿期盼。
高中時期,我迎來了人生中第一節電腦課,從此對計算機的熱愛一發不成收拾。我賴在教務處不走,告訴老師我會寫程序,要幫學校編寫課程表排課軟件。因為這個,我享受著隨時到教務處上機的特權。我把《少兒計算機報》的程序摘抄下來,然后上機運行,計算機的玄妙讓我茶飯不思。
這個時期,除了我對計算機的熱愛,我對其他事情的好奇心也四處開花。考試的內容對我來說略顯枯燥,我對高考不考的那些內容也興致勃勃。我模仿莫言的小說《透明的胡蘿卜》寫出小小說《和蒼蠅的對話》,被老師評為四不像。我參加學校的文學社,負責審閱同學的來稿。我對西方美術一直熱情不減,本身在書攤上買拉斐爾、魯本斯的畫作集。我喜歡詩歌,會背誦很多何其芳和戴望舒的句子。所有的這些,讓我除了成為一個理工男之外,還儲備了必然的人文素養。
所有的這些好奇,都對我今后的生活都不無裨益。喬布斯說,你做的每一件事就像一顆顆珠子,直到有一天你可以用一根線,將他們一個個串起來,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棒。年輕時的每一點好奇,都像是打開了一扇窗戶,它激發了人們對生活的興趣,引導著人們進入新的領域獲取知識。人們以好奇心為燃料,孜孜不倦地對新世界進行著探索。
世界就是這樣進步的。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好奇心改變世界”有著科學的基礎。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教授托德·卡什丹(ToddKashdan)是積極心理學的先鋒人物,他研究人們的好奇心,并論證好奇心對人類有著重要的進化意義。
他列舉了了一項包羅 1795 名兒童的實驗。經過 8 年的間隔,研究者對這些兒童進行好奇心和智力的測試,結果是——無論這些兒童在 3 歲時的聰明程度如何, 8 年之后,好奇心更強烈的兒童要比其他兒童智商高出 12 分。因此,即使你考慮到了一個孩子最初的智力水平,但是如果他恰恰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就會在性格形成初期表示出顯著的認知發展。
而對成年人來說,更強烈的好奇心通常會帶來更出色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更好的整體智力水平。總體來說,最優秀的學生、工人、經理、科學家、藝術家以及為人類和世界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物都具有的特點就是——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高智商。
除此之外,好奇心還激發人們從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成為人們給時間注入活力的新方法。在托德·卡什丹的著作——《好奇心》一書里,他列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佛雷德是紐約市中央火車站的一名清潔工。他的工作毫無亮點,也顯得沒有前途。忽然有一天,他利用了他善于在家庭聚會中善于設計游戲的小技能——給本身的工作設計了游戲。他把每天擦地板、倒垃圾桶、疏通馬桶等工作當成體育運動。每項運動開始時,他都要進行計時,并把用時最短的時間記在一個皺巴巴的小條記本上。如果他的工作線路上有很多人,或者有很多臟東西需要清理,他就會把這些當成加大工作難度的障礙物。這種記時和競賽的方式使得他的工作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