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速度正在加快,對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愈發明顯。在繼本年7月,我國正式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之后,11月15日,科技部在北京召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會上公布了首批四家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科大訊飛,至此,人工智能國家隊正式成立。這也體現國家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再次加碼。尤其是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作為政府與企業共享數據及公共資源調配的大平臺,業內更多關注的是,阿里巴巴為什么可以強勢入選并承擔起建設試點的重任?
經雙11實戰檢驗,阿里引領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
雙11剛剛過去,阿里巴巴以1682億的成交額再次創下全球零售業單天交易額記錄,比擬第一屆阿里雙11的成交額,這個數字瘋狂增長了3000多倍,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17億成交。除此之外,雙11當天共產生14.8億筆支付相當于中國每個人在昨天都剁了超一次的手。最高25.6萬筆/秒,創全球最高紀錄;共1500萬種商品集結展示,換算成實體店,相當于323個上海中心,高度是10座珠穆朗瑪峰;共產生8.12億個快遞:如果把包裹摞起來,相當于從地球到月亮。平均送貨算300公里,等于繞地球500萬圈……阿里內部稱這次雙11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人機協同。因為單靠人力已經無法應對雙11的峰值,人工智能技術大規模的應用才是保證這一代表互聯網技術巔峰的超級工程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

“這是一場人類與機器史無前例的大聯手,商品、客服、支付、物流、運維無所不及,規模之大、領域之廣、協同之深!”商品的展示千人千面,你心儀的商品會自動“找”你;客服機器人一天應對350萬個客戶,每個客服機器人“店小蜜”單日對話量都在1000萬次以上,全天24小時不間斷,還能按照用戶的購買行為預測問題,快速形成答案;“魯班”雙11生產4億張Banner約等于每秒做8000張海報;“人未下單,貨物先行”,菜鳥網絡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商家和快遞工作做到更科學的預判,提前將爆款商品調配到二線城市的前置倉庫,讓商品主動走近消費者,極大提升物流效率。而在這一切背后,保障系統正常運轉的竟然是“天巡機器人”,它不但是保障不卡的指揮官,還是24小時不斷不眠、監測溫度濕度確保數據中心正常運轉的辦理員??梢哉f,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在雙11的實戰中熬煉出來的,也是業內人工智能技術最大規模應用的實踐企業之一。
鞭策城市大腦落地,數據思維博得先發優勢
在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看來:“未來,在城市發展中數據資源將會比土地資源更重要,這是城市大腦的基本思考。”城市大腦于去年杭州云棲大會公開表態,采用阿里云的ET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Bug。
如今,得益于杭州城市大腦的建立,交通信號燈實現與交通大數據的連接,控制他們的不再是固定的“秒數”而是智能的“城市大腦”。按照公布的數據來看,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大大提高執法指向性。目前杭州市交警支隊已經在主城區通過城市大腦進行紅綠燈調優,并即時提供出警決策。蕭山區還創新實現了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優先調度,一旦急救點接到電話,城市大腦就會按照交通流量數據,自動調配沿線信號燈配時,為救護車即時定制一條一路綠燈的生命線,并可減少對其它交通的影響。實際結果表白,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時間比本來縮短了將近一半。

阿里云ET城市大腦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統,這是阿里數據思維博得先發優勢的結果。王堅認為,城市大腦要做的,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用城市的數據資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停完善社會治理,鞭策城市可持續發展?;ヂ摼W在中國已經成為基礎設施,我們擁有了空前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資源,城市大腦不單能夠造福黎民,也會像登月計劃一樣,成為機器智能未來10年最重要的研究平臺。10年前,阿里巴巴率先投入云計算研發,是想讓中國的年輕人在全球競爭中擁有跨國巨頭才擁有的計算能力。今天,城市大腦會讓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全球智能時代擁有先發優勢。
布局前瞻戰略清晰,人工智能已成阿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