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在成都西部博覽城召開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再次重提“開放”,不但公布了“基礎研究-場景共建-AI開放”的AI戰略,并且把更多的重點放到了內容開放平臺。顯然在扶持內容創業者、打通系統內部平臺方面,騰訊又要迎來新的轉變。
而通常我們所講的內容行業,大多數指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信息。不過,在繁雜枯燥的海量信息中合成更具深度和見解,并據此產生相應的執行策略,其實更容易催生出商業價值。而在這類信息轉變的過程中,有一個領域正在日漸被人重視,那就是問卷調查。
在BAT中,騰訊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作為其開放戰略的一個分支,騰訊問卷短短時間內已經進入在線問卷市場的前三名。而現在正值騰訊問卷成立三周年,縱不雅觀騰訊問卷的發展脈絡,我們或許可以看出在線問卷市場正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沒有盈利需求,騰訊為何還要進入在線問卷領域?
在所有知名的在線問卷平臺中,騰訊問卷應該是唯一一個沒有任何盈利需求的。
比擬騰訊新聞資訊、公眾號、文學等內容領域的宏大布局,在線問卷確實很容易被忽視,但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其價值效用更為直接,尤其是在免費使用的產品特點下,騰訊問卷對用戶而言其實更像是一種社會福利。
雖說商業中講究無利不起早,但若是放在騰訊開放戰略的配景下考慮,其實可以了解騰訊在完全沒有盈利需求的情況下推出騰訊問卷,實則是充分利用用戶價值、同時也惠及用戶的雙重選擇。當然,有一點可以明確,騰訊進入問卷市場也是瞄準了行業時機,這才有了迅速吸引用戶的可能性。
一方面,消費習慣和傾向劇烈變革的時代,企業無論是開發產品還是進行營銷策劃,都對消費行為的數據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然而目前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講求大數據及智能分析,可以說是抓住用戶的核心數據不放,這就導致很多小公司或初創企業極其缺乏信息基礎,所以問卷調查這種“小數據”變得不成或缺。
其實在大數據概念愈捧愈熱的情況下,“小數據”自己也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或者可以說,兩者在未來的市場調查中應該還是各有分工、有效互補。好比說,大數據可以分析出用戶的消費愛好、能力等信息,但更為多面、精細的產品使用感受或者心理作用,可能收集用戶直接的反饋更有效。
另一方面則是和傳統問卷方式的毛病有關。一般來講,電話訪談、街頭攔截等老套方法,在更加注重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往往很容易引起反感,甚至很多人內心基本上是拒絕這種“騷擾”。而在線調查不但范圍廣、易實施,并且依靠用戶主動參與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負面情緒。
再者,互聯網厘革傳統行業的潛力,早已在各個領域中得以驗證,市場調查也不例外。據悉,在美國,傳統的調查方式只占全部調查的50%,在澳大利亞這一數字甚至只有30%,取而代之的正是在線調查方式。而我國與之相反,在線調查僅占全部調查方式的5%,不過這也意味著行業巨大的增長空間,隨著傳統問卷成本不停攀升,在線調查可能將追隨國際腳步,逐漸取代傳統調查方式。
由此可見,騰訊進入在線問卷的市場合情合理,并且最關鍵的是,在這個初興行業,一個互聯網巨頭插手所帶來的影響力基本上是利大于弊,這對在線問卷顛覆傳統調查是件好事。
騰訊問卷引發鯰魚效應,在線問卷市場已被激活
騰訊問卷2014年底正式上線,有數據顯示,其累計使用用戶已經超過100萬,平臺周PV超過千萬。除了騰訊本身的產品使用騰訊問卷之外,滴滴、58、鏈家、vivo、小米、同程網等企業以及3·15晚會,都曾通過騰訊問卷完成了用戶調查與研究項目。到目前為止,騰訊問卷已經名列前三,與問卷星、問卷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巨頭介入最直不雅觀的影響就是打破市場格局,雖然對其他競爭者而言,這無疑會威脅其市場地位,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講,騰訊問卷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引發鯰魚效應,刺激在線問卷的認知度和活躍度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數據顯示,我國在線問卷只占全部調查市場5%的份額,在這個現實情況下,盡管問卷星成立時間早、行業排名第一,但從相關新聞報道和輿論關注上可以發現,這類產品的受眾群體還是少數中的少數。相應地,這些平臺基本上不被廣大用戶熟知。不過現在背后擁有海量用戶的騰訊逐漸重視這一領域,其中好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