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智能機器人 何時能進入人們生活
2、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搶了人類的飯碗,20年后普通人如何維持生計?
3、無人投遞車亮相烏鎮,快遞員難道要和機器“搶飯吃”?
智能機器人 何時能進入人們生活
機器人家上說電話機器人搶飯,智能機器人已經悄悄的闖入電話機器人搶飯我們的生活電話機器人搶飯了
有人預言,未來30年將有多達70%的傳統職業受到機器人的沖擊;隨著機器人逐步進入家庭,傳統的商業模式也將面臨重大挑戰,并為傳統制造業升級帶來新的紅利
"買個機器人回家掃地擦玻璃過節去。"節日期間京城家電市場上幾款能夠自動打掃衛生的家用機器人正在悄然走紅,由此人們看到比爾·蓋茨的預言正在變成現實,高科技的智能機器人終于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和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一樣的家庭必備。
比爾·蓋茨2007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中說:"機器人將與30年前的個人電腦一樣進入千家萬戶。機器人很類似30年前的個人電腦、20年前的手提電話和15年前的移動互聯網。"也就是說,智能機器人正在悄悄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能"吃"會"舔"
未來家居的中樞神經
如此善解人意的智能機器人像家用電器一樣進入尋常百姓的家庭生活,今后還將大面積普及,這絕非天方夜譚!回想30年前,當時電子計算機還需要幾個房間才能容納,進入機房還得換拖鞋穿防塵服,拉上窗簾,打開排風扇,誰能想到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把玩;20年前,像磚頭一樣俗稱"大哥大"的移動電話剛問世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今天的智能手機,撥打電話的功能幾乎成了陪襯,不裝個"微信"就徹底"out"了。何況就機器人的價格而言,2000元左右的門檻對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早已不是什么負擔。
未來的家用智能機器人不僅能當"保姆",還能當"管家"。近期一條廣為轉發的手機微信稱,機器人已經成為影星林志穎家中的"明星",讓奧巴馬都羨慕不已。林志穎在片場拍電影的同時就能通過給家中的機器人發布指令,從而命令家里的電飯煲煮飯、提前打開空調調好室溫、打開熱水器放好洗澡水。到家后,就能享受香噴噴的米飯和家庭生活的"溫暖"舒適。
孩子和老人是社會的弱者,智能機器人同樣能夠給與照料和關懷。比如,如果您不放心小孩一個人在家里,可以讓機器人尋找您的寶貝,看看寶貝在哪里、做什么,會不會遇到危險,因為機器人具備可以移動、能夠視頻互動的特性。而對于居家養老的老年朋友們,智能機器人還可幫助電話機器人搶飯他們點歌、娛樂、做家務、保健,以及提供信息服務,成為老年朋友們的家庭幫手。
以上這一切就是未來家用機器人的應用方向智能家居系統的"神經中樞"。而我們手中的智能手機將完全有可能成為用以控制神經中樞的法寶,前提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機器人制造商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將其外圍的智能設備關聯起來,成為給電話機器人搶飯他們發號施令的司令官。
今天的家用機器人尚處于起步階段,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但他預言,今天看起來還顯得"幼稚"的機器人,最終也將和個人電腦、手機一樣,成為每個家庭的必配"家用電器",從很多方面深刻地影響、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在未來智能化家庭當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將舉足輕重。這是未來家庭走向智能化的潮流和趨勢所決定的。未來的家用機器人在功能上將多樣化,不僅僅會掃地擦玻璃,還會做飯、當保安……機器人技術將改變我們所知和所做的一切。從保姆到司機的很多職業都面臨著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
甚至有人預言,未來30年將有多達70%的傳統職業受到機器人的沖擊。
市場突飛猛進
智能機器人從實驗室走進千家萬戶,市場無疑是必由之路,因此世界上各主要的機器人生產國家都十分重視機器人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培育。日本機器人協會預測,到2025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的"蛋糕"將達到每年500億美元的規模,是現在市場規模的10倍。一項來自美國制造業巨頭弗里多尼亞集團的題為"世界機器人在2016"的全新調研表明: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量已經超過了工業機器人。從現在起,一直到2016年,全球對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增長。到2016年時,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量可能會翻上兩番。
在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方興未艾。工信部日前也正式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的目標,意味著未來國內對機器人的需求將有突飛猛進的增長,也為工業機器人開啟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期。國際機構預測,中國將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比如,巨輪股份(002031,股吧)、慈星股份(300307,股吧)等多家嗅覺靈敏的上市公司都發布了工業機器人計劃;上海、江蘇和重慶等多個省市也將機器人產業作為2014年的重點突破領域。工業機器人能否成為一個新的掘金產業,并為我國傳統制造業升級帶來新的紅利,這些新的產業動向值得關注。另據報道,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德國庫卡近日舉行了在華制造的首臺機器人下線儀式。
搶抓"機器人紅利"
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將為新興行業提供絕佳的"載體"。就像圍繞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催生出手機社交、手機游戲、手機銀行等一批發展速度驚人的新興產業一樣。隨著未來機器人逐步進入每一個家庭,傳統的商業模式或許也將面臨重大的挑戰。
未來當機器人成為了您的"管家"、幫您打理日常生活時,那么很自然,那些嗅覺靈敏的商家遲早會找到他們未來的"金礦"在哪里數以萬計、"潛伏"在人類身邊的機器人,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商業平臺,"他"可以陪主人說話聊天、給主人唱歌跳舞,甚至幫助主人選購一件襯衫……那么,"他"很可能成為商家未來的"必爭之地"。
用工荒正在倒逼機器人產業化提速,在面臨結構性用工荒的背景下,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對精密制造的內在要求提升,機器換人計劃迎來提速機遇。從潛在需求來看,我國機器人產業將迎來25%至30%的快速增長期。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擁有30萬臺機器人,機器人及系統產值約1000億元,帶動3000億元零部件市場。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這與應用機器人替代傳統勞動力,從表面看也會產生新的矛盾。對此,不能簡單解讀為"機器人搶飯碗",而必須辯證地看。首先,傳統制造業勞動密集型優勢已經不再,"機器換人"將成為今后制造業創新的重要方向和大勢所趨。其次,轉方式、調結構本身要求人力資源開發順應產業升級需要,而若缺少發展的眼光,一味固守過去我國勞動力人多價廉的舊思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因此,能否抓住"機器人紅利"還取決于兩方面的決心和行動:一是發展必須轉型升級,二是適應轉型升級,順勢而為加緊開發人力資源,推動勞動者向高端轉移,讓中國經濟在創新驅動下邁上新臺階。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搶了人類的飯碗,20年后普通人如何維持生計?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智能機器人將大量產生。他們的存在是為了代替勞動力進行工作。現在的勞動力可以說非常的昂貴,而且還不能24小時的工作,還得有獎金、年假,還會和老板鬧別扭、頂嘴。如果有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呢,這些事情都將不復存在。
以后生產線的工人最有可能首先面臨失業。機器人能夠代替人工進行重復、簡單的操作,不但速度快,而且技術好,關鍵是可以不用休息不用吃飯。那么將會有大批的工人下崗,無事可做。
你可能會說,這些人可以自謀生意,去當代駕吧,未來的汽車都是智能的。百度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乘客坐在里面安心享受旅行就可以。
那么醫生作為這個社會的鐵飯碗,應該不會失業吧?錯,未來機器人可以對人體進行全方位檢查,能夠直接找到病因,然后開出藥方。如果需要手術,就用納米機器人直達病灶,讓病人沒有痛苦的就把病治好了,還不留后遺癥。
那么,現在大家都在蓋房子,建筑工人應該不會失業。錯,現在3D打印技術是何等的厲害。不要說是打印建造一個民房,就是摩天大樓都不在話下。人們把要建造的設計模型輸入到電腦上,分分鐘就打印出來。
如果這么說下去,以后未來真的是被機器人所取代了。難不成,人類真的要成為廢人了嗎?現在國家正在讓群眾普及智能知識,讓人們逐步的去了解。這樣,人們可以通過所學成為智能機器人的主人,更好的控制機器人。而不讓機器人去主宰了人類。
無人投遞車亮相烏鎮,快遞員難道要和機器“搶飯吃”?
中國郵政無人投遞車亮相烏鎮第六屆世界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無人投遞車車長約2米、高約1.5米,有30個投遞格口,最多可裝30個包裹,根據郵件大小還可以靈活裝卸格口間隔板。投遞時,無人投遞車會提前10分鐘撥打電話通知快遞收件人取件,收件人掃描車身二維碼,對應的投遞格口便會彈開。如果未來無人投遞車普及的話,那么物流這一職業將會作出很大調整,很多快遞員將會面臨失業。
據悉,無人投遞車可以不依賴于gps,而是通過自身地圖系統、智能感知、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決策和車輛控制,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據了解,無人投遞車主要運用于半封閉、郵件集中區域批量投遞工作,如商務辦公區、校園、工業園區、小區,可大幅度減輕投遞工作量,提高站點運行效率。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已經在雄安新區、浙江湖州德清、湖北仙桃三地部分封閉園區投用,未來有望走入高校。
其實從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就開始取代人力。但幾年前機械化都還沒有那么嚴重的影響到社會職位的變遷。尤其在國內,很多都是半自動化,都是生產流水線,同樣需要大力的人力。 但隨著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甚至不斷智能化。加之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漲,工業4.0勢不可擋。
未來的生活將會越來越智能化,很多職業會面臨著淘汰。
如需要了解產品詳情,可電話咨詢專業客服人員:15358521011(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