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人工智能真的會危害人類嗎?
2、機器人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壞處?
3、人工智能帶來的危害
人工智能真的會危害人類嗎?
1956年,“人工智能”這一學術術語首次被提出,“人工智能”也正式成為了一門新興學科。但在隨后的幾十年里,”人工智能“給我們的印象更多地是在實驗室以及電影里。但在2013年前后,以谷歌(微博)、微軟、Facebook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接連入局人工智能領域,再加上鴻海等廠商計劃利用機器人工作,“人工智能“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面對科技界一股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大潮“,馬斯克、蓋茨等科技大佬坐不住了。2014年8月,馬斯克在Twitter發布一條狀態:“Bostrom撰寫的《超級智能》一書值得一讀,我們必須對人工智能超級謹慎,它的潛力可能比核彈還危險。” 比爾?蓋茨 也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上表示,機器將取代人類從事各種工作,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得好,它們應該能發揮積極作用。可是數十年后,人工智能將發展到足以令人擔憂的程度。
人工智能的隱患:或沖擊現有社會體系
2月初,致力于“降低人類面臨的現存風險”的生命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的數百名頂尖科學家在一封公開信中簽名,公開信呼吁科技界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徹底審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封信的作者承認,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分類、自動駕駛汽車、機器翻譯和答疑系統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功,并認為這些研究有助于消滅疾病和貧困。但他們堅持認為,“人工智能系統必須做我們希望它做的事情”,科學界應確立 “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人工智能社會效益”的研究目標。
公開信強調,未來的人工智能可能在計算機安全、經濟、法律和哲學等領域影響社會,但就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潛在性,可以引發多方面的危機。例如,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未來經濟的某些部分變得自動化,工人以及工人工資會受到很大影響,人工智能專家們不得不要重視。人工智能應該正視下列問題:致命的自動化武器是否符合人道主義法? 當人工智能系統從監控攝像頭、電話線路和電子郵件中收集數據時,如何避免侵犯隱私權?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一群學者去年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當一臺機器發生錯誤,其錯誤方式可能比人的失誤更有戲劇性,可能會帶來更多不可預知的結果。簡單算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測的,但在不尋常的情況下,它可能作出離奇的決定。”
與這些比較現實的問題相比,知名科學家霍金想的更為長遠。霍金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如果技術具有與人類類似的能力,“它將脫離控制,并以加速度重新設計自己。更可怕的是,由于生物學意義上的限制,人類無法趕上技術的發展速度。“霍金對人類的未來表示擔憂:“人類由于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機器競爭,并會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終結。”
從這些科學家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界、科學界對人工智能的擔憂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影響到現有的法律體系、道德標準以及利益分配的模式等等,而人類做出改變的速度未必能跟的上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這就會對社會現有的體制造成沖擊,從而引發混亂;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讓人類越來越缺乏思考,而其自身則有可能越來越聰明,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預言成真?“毀滅論“有些危言聳聽
對于馬斯克、蓋茨、霍金等人的言論,谷歌董事長施密特率先發起反駁。施密特的身份很特殊,作為谷歌的董事長,他曾親身參與許多世界上最復雜的人工智能系統的研發,從自動駕駛汽車到谷歌的預測性搜索引擎等,谷歌去年甚至還推出了自己的內部機器人實驗室。施密特認為,所有對機器將搶走人類工作、占領世界的恐懼都毫無根據,并且希望人們能夠意識到:機器人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施密特說:“對于人工智能的擔憂,都是正常的。但是回顧歷史你會發現,這些絕對是錯誤的。我們只是希望能通過更多機械化的方式,能讓我們穿上更好的衣服,而且歷史的經驗已經證明,過去的經濟繁榮時期,大多數是因為采用新技術而引發的。”
IBM全球副總裁王陽也曾對騰訊科技表示,當科技取得突飛猛進的成果時,總是讓人感到害怕,但真正重要的是掌握技術的人。“總是有邪惡的人用新技術來搗蛋”,技術的發展是勢不可擋的,比如在好萊塢大片中,經常可以看到邪惡勢力濫用高科技技術,但人類必須盡快掌握這些以抵抗非正義者的侵略。總之,對于新技術的發展,難免會存在爭論,但科學的進步總歸是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托尼?科恩是英國利茲大學自動推理教授。他說,完全的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現在發展的速度來看,我認為仍然需要幾近上百年。”科恩認為,說盡管識別程序和語音識別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開放混亂的環境里,機器人表現很差,人工智能最終面臨的最大障礙是“機器畢竟是機器“。
從多數的人觀點來看,“人工智能毀滅人類”的論斷似乎有些夸張,現有的科學技術只能讓機器從事一些較為基礎的事情,例如生產線上的一些固定動作等等,甚至連無人駕駛汽車上的智能系統都并不完善,更談不上人工智能具有思維、情感,能夠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是有一點卻不能忽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自動化的人工智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工作、生活,機器代替人類工作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
無人駕駛汽車算是最接近我們的一種人工智能,但除了技術因素外,它還面臨很多挑戰。例如,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出了車禍,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是車主、谷歌,還是驅動汽車的算法、感應器以及所有控制系統來負責交通事故?很遺憾,現有的法律系統未能跟上現代社會、企業或機器人發展的步伐,根本給不出明確的答案。
我們還應該想到,當機器人讓大批工人失業時,我們該怎么辦?當機器人誤操作引發事故,現有法律如何厘清責任?當黑客借助人工智能犯罪時,我們又該如何防范?這些都應該是我們現在需要正視的問題。
機器人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壞處?
任何新技術最大危險莫過于人類對它失去了控制,或者是它落入那些企圖利用新技術反對人類的人手中。有人擔心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其它制品威脅人類的安全。為此,著名的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Asimov)提出了“機器人三守則”: (1) 機器人必須不危害人類,也不允許它眼看人類受害而袖手旁觀。 (2) 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除非這種服從有害于人類。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除非為了保護人類或者是人類命令它作出犧牲。 我們認為,如果把這個“機器人三守則”推廣到整個智能機器,成為“智能機器三守則”,那么,人類社會就會更容易接受智能機器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種信息技術,能夠極快地傳遞。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人工智能技術被用于反對人類和危害社會的犯罪(有的人稱之為“智能犯罪”)。同時,人類有足夠的智慧和信心,能夠研制出防范、檢測和偵破各種智能犯罪活動的智能手段。
引起的法律問題
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不僅代替了人的一些體力勞動,也代替了人的某些腦力勞動,有時甚至行使著本應由人擔任的職能,免不了引起法律糾紛。比如醫療診斷專家系統萬一出現失誤,導致醫療事故,怎么樣來處理,開發專家系統者是否要負責任,使用專家系統者應負什么責任,等等。 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正在逐步進入家庭,使用“機頂盒”技術的智能化電器已問世。可以預料,將會出現更多的與人工智能的應用有關的法律問題,需要社會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法律角度作出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 要通過法律手段,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反對人類和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進行懲罰,使人工智能技術為人類的利益作貢獻。
機器一定會比人聰明,但我們一定比機器更智慧。
我們沒必要擔心人工智能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反而應該擔心,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對結果的敬畏之心。
人工智能帶來的危害
1.大規模的失業。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電話機器人的危害,導致很多工人失業。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很多職業未來電話機器人的危害,如此便會導致大批大批的人失業,大批大批的人整日無所事事。
2.高新技術型人才爭奪戰導致壟斷,貧富分化再度加劇。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必將引發空前的人才爭奪戰。同時這會導致巨頭的壟斷、貧富分化加劇。
3.機器人具有很大危險性。機器人類人化之后就會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這也是人工智能的弊端之一。曾經就發現過機器人殺人的事件。
人工智能
是一個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由計算機、心理學、哲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交叉新興學科,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
如需要了解產品詳情,可電話咨詢專業客服人員:15358521011(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