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物聯網卡技術的支持!與北方不同的是,南方多山,耕地分散,這就注定了許多地方的農作物不能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所以,作為一個南方人,在小編的記憶中,一種莊稼在播種前先修剪,等到下一輪播種結束后才能全部用人工完成。
但現在再談到農作物耕作,早已不再局限于機械化耕作,更多的是智能化耕作,整個作物生產過程都實現了無人自主作業,包括耕整、種植、田間管理、收割和每一個環節,同時對每一個環節進行監控,進行智能化決策。拿稻米來說:
與以往純人工耕作時期相比,目前無人區水稻理論畝產達到558.6公斤。這種巨大的產量差距,也讓人們看到了無人農場的希望。
無人農場是什么意思?其特點是什么?
無人農場:智能決策與無人操作并行進行。
無人農場是現代農業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作物生產全過程的無人作業、作業環節的自主完成和作物生長的全過程自動監測。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人工不進或少進的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種養對象、設備等要素的聯機、數據化、數據化,實現種植、養殖對象的精確管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決策,實現無人作業。最后達到全面智能決策,精確操作,大幅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增產增收,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無人農舍是實現智慧農業的一種方式,其特點也異常突出,主要有五大特點:耕管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實時監控、智能決策精確作業全無人化。
無人農場:大規模推廣是目標,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
要想實現無人農場,還需要依靠生物技術、智能農機和信息技術這三大技術共同推進,在智能農機和信息技術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5G通信系統,前者提供精確定位,后者實時傳輸大量信息。
“5年后有望進入推廣階段,10年后將加速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對無人農場在我國的發展作了展望。
但無人農場的大規模推廣仍面臨著諸多難題和挑戰:
一是人才短缺,從業人員知識文化水平不高: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新技術人才缺乏,新技術應用時間長,市場培育時間長。所以培養一大批農村實用農機手,即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設備及軟件成本高:設備或軟件價格較高,平均畝產約數百至數千不等,且產品銷售無議價權,實際收益無明顯變化。
傳感器精度不高,數據獲取困難:農業數字化程度低,數據獲取困難,同時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量小,精度不高,而且還不穩定。
核心技術不足,實用性不強:核心設備和傳感器都來自國外,中國的大多數核心技術還處于實驗階段,應用范圍較小。
五是實際環境應用少,資金支持力度有限:智慧農業相關技術主要應用于幾百米以上的耕地,而這類耕地數量較少,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才能實現全面數字化,目前資金支持力度有限。
以無人區為例,看智慧農業的發展。
最后,“無人農場”僅僅是智慧農業的切入點,隨著科技的發展,最終將實現智慧農業的普及。
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在全國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農業物聯網工程的區域試點,形成426項節能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以設施溫室為核心,自主研發了一批設施農業作物環境信息傳感器、多回路智能控制器、節水灌溉控制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產品,為提高我國溫室智能化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精確農業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天地一體化作物氮素快速信息獲取技術體現,實現了省、縣、鄉、村、組不同空間尺度和作物不同生育期尺度的作物氮素營養監測;開發了一種基于北斗自動導航與測控技術的農業機械,在花生、油菜、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的栽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制的農機深松作業監測系統解決了作業面積和質量人工核查難的問題,并已廣泛應用。
結論。
隨著物聯網等一系列科技的興起,智慧農業也隨之興起。以下是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的一組數據:
截至2018年,中國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達到203.06億元,超過200億元。預計2015年至2020年,中國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267.61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4.3%。
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耕地、淡水等資源相對緊張,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也許也更應該從科技手段上尋求答案。
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物聯網卡技術的支持!近年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對智慧農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包括開展數字農業試點、加快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集成應用等,但從總體上看,智慧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離其成熟和蓬勃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