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機器人網訊:最近有一部電視劇電話機器人為什么會被市場熱捧,講電話機器人為什么會被市場熱捧的是一個機器人的故事。在一個安靜的鄉村小鎮上,出現了一批機器人,它們給人們帶來了歡聲笑語,以及令人捧腹的笑料。劇中的三個機器人可以幫助村民干農活,也可以陪老人嘮嗑解悶,讓觀眾們對于機器人的美好期待達到了頂峰。然而,當把實驗室里的機器人搬到現實生活中后,人們才發現機器人什么都做不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就是一個奢望,甚至連完整抓取一枚雞蛋都是一件艱巨的任務。耗資上億元開發的機器人被當做是高價玩具,以及惹是生非的鐵疙瘩,飽受非議。機器人并沒有達到人們所預期的高度,最終免不了半途而廢的命運。熒幕中的機器人可以英勇殺敵,可以耍酷;但實際上,機器人為什么還這么令人失望?
著名機器人學者漢斯·莫拉維克早前說過:機器人覺得容易的,對于人類來講將是非常難的;反之亦然。人可以輕松做到聽說讀寫,但對于復雜計算很吃力;而機器人很難輕松做到用手抓取物體、以及走上坡路,但可以輕而易舉地算出空間火箭的運行軌道。人類可以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輕松完成各種動作,但對于機器人來講完成這些簡單的動作難如登天。專家們稱此理論為“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 Paradox),認為做出跟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幾乎不可能。億萬富翁、前任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曾經對媒體說過,與其花大錢考入哈佛大學,還不如成為一名管道工。他認為,機器人或許可以代替會計師做工作,但無法替代靠技巧工作的管道工。如果真的如此,機器人離開了實驗室將變得一無是處。而最近對于機器人的種種期待,卻又讓人們不禁想到機器人究竟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機器人的全盛時代
在今年的美國CES展會,包括機器人在內的物聯網、智能汽車等主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關于機器人的各種媒體報道,從2012年起每年增加50%以上。全球各大企業也加大了投資并進入了機器人行業,作為其新事業領域的擴充。谷歌已經先后收購了超過十家機器人相關的企業;電商巨頭亞馬遜則計劃使用物流機器人Kiva和無人機,推進其“子彈配送”物流服務。日本軟銀公司通過收購法國的Aldebaran Robotics公司,推出了情感識別機器人Pepper。在機器人領域的專利申請從2009年也開始增多,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6%。預計各家企業將會為了爭奪未來機器人市場,而爭得你死我活。
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未來發展新動力中,也缺不了機器人的身影。美國的奧巴馬政府期待通過機器人行業,實現該國制造業的復蘇;將分布在海外的生產基地召回本土,并同步推進“先進制造伙伴(AMP)”政策,為相關研發也投入了22億美元。像中國的“先進制造2025”、德國的高新技術培養政策“工業4.0”、日本的“機器人新戰略2020”等國家的戰略中就包括了關于機器人的發展戰略。中國的近鄰韓國政府也在推進“制造業創新3.0”戰略,到2018年計劃投資60億美元,扶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全球市場上,對于機器人的看法也在發生著變化。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估計,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30億美元,為2013的兩倍之多。而另一家知名市場調查機構Mar-ketMarket則認為,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00億美元,等同于同一時期全球家電市場的規模。對商機極為敏感的風險投資(VC)機構的資金流動也開始頻繁起來。2009年至2014年的六年間,機器人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了1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34%。據機器人專業媒體RobHub統計,僅2015年一年間有12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了相關的初創企業,另外有29家相關企業被收購合并。
機器人的全盛時代即將開啟大幕。已經有媒體預言,2020年將成為一家一臺機器人時代元年,機器人甚至可以成為我們的職場上司。因為擔心機器人的出現會導致失業的新聞,不再是那么聳人聽聞。我們應當如何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并且為了挑戰新的環境我們需要準備什么?下周開始,將分為幾期與各位讀者一起進入機器人的世界,并尋找答案。下面先簡單了解一下機器人究竟是什么。
從小說世界到現實世界
要想一句話概括機器人是什么,其實很難。通常的定義是:可以感知(Sense)周邊環境,判斷(Think)狀況,并自動采取動作(Act)的機械。隨著機器人的種類以及形態的多樣化,上述定義也發生了變化。從生產線上重復相同動作的工業機器人,到類人型機器人,以及沒有固定形態、但可以幫助記者撰寫新聞稿的Bot機器人等,都可以稱為機器人。按照用途,機器人還可以分成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針對一般消費者或者特定領域的服務型機器人。
第一次出現機器人這一詞匯,是由捷克小說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Capek)在1921年出版的“R.U.R”作品上出現。之后的二十年,前蘇聯著名小說家以及科學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提出了“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的機器人三法則,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單詞機器人學科(Robotics)。小說中的機器人進入我們實際生活,始于1961年美國通用汽車使用的Unimate工業機器人。70—80年代,德國和日本分別進軍車用、電子產業用機器人領域,并長時間主導了該領域的全球市場。1990年代,索尼的寵物犬機器人Aibo,本田的可行走機器人Asimo等服務型機器人開始嶄露頭角。進入2000年代,美國也開始在手術機器人、打掃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等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引領全球市場。
而在最近幾年機器人的發展,開始于IT技術結合,向智能化方向進化。之前的機器人,只能在密閉的空間,重復簡單的動作;如今內置了高精尖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變得非常“聰明”。軟銀的Pepper機器人身上搭載了攝像頭、觸摸、麥克風等25個傳感器,可以理解與用于的日常對話內容,甚至識別出用戶的情感狀態。曾經帶領谷歌機器人團隊的安迪·魯賓(AndyRubin)認為,軟件、傳感器等技術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但機械臂等硬件技術已經可以滿足實際要求了。如果說之前的競爭力體現在機理以及控制技術上,未來則更多的依賴超強的操作系統(OS)以及平臺、圖像和語音識別技術(Recognition)、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等IT技術上。
硬件產品銷售為主的傳統商業模式也開始迎來了變革。手術機器人領頭企業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通過產品售后服務獲得的收益占整個收入的68%。而軟銀推出的Pepper機器人售價雖然僅為20萬日元,但后續三年的服務費用卻高達88萬日元,主要的收益還是靠后期的服務。為用戶提供助力功能的可穿戴機器人(Wearable Robot)企業Cyber-dyne則依靠按時、按月、按年的收費模式獲得收益。機器人產業的價值鏈(Value Chain)已經從傳統的硬件,逐漸轉移到軟件、內容以及服務上。雖然還沒有看到切實的市場,但一些發達國家看似已經感覺到了機器人產業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