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卡()訊:
去年12月,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首批10大領域、19個點位的AI應用場景需求,面向全球征集解決方案。最終有12家單位入選“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應用領域包括醫療、教育、金融等。
距離第二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行還有不到50天的時間,這些應用場景建設情況如何?東方網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面向患者:“按需就診”精準匹配患者與醫生
2018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院門診量達到了144.72萬人次。”這里是腫瘤專科醫院,有時候踏進醫院的那一刻對一名患者來說,就是面臨著生與死。”面對來自全國各地數量眾多的患者,如何提高專家號利用率,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合理分配給有需要的患者,一直是醫院攻關的“硬骨頭”。
急診患者自助問診系統
“能否在病人掛號前分析病人病情,為其匹配相應專家,避免號源‘浪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吳炅教授說,基于這樣的思考,醫院與相關企業合作,探索出“精準預約”的預約掛號模式。在該模式下,通過AI引擎模型的預設和不斷完善,讓AI引擎有了“分診功能”。患者按照平臺要求實名上傳病史資料,AI引擎通過計算分析判斷患者病情,并將專家號匹配給病情重、急需專家診療的患者,同時智能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就醫路徑引導。
例如,通過分析病史資料,初步判斷為需要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比單純想要做甲狀腺體檢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頭頸外科的專家號,從而提升專家號的利用效率。
從2018年3月試點精準預約到2019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共有11個外科科室、83位醫生,每周共計875個專家號接入精準預約功能。僅2019年上半年,該項智能服務就為超過11萬患者提供服務,為超過16000名患者提供專家號源,解決了這些疑難患者的燃眉之急。
目前,醫院精準預約服務已覆蓋甲狀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15種常見腫瘤疾病。據統計,在該項服務下,成功為每位患者平均節省2.5小時的就診時間,患者掛專家號的等待時間已經平均減少7.4天,到診率提高了7%。專家門診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并且有效打擊了“號販子”現象。
面向醫生:影像輔助診斷為醫生“減負”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醫生湯光宇說,作為一名放射科醫生,他或許最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近年來肺部“結節”給放射科醫生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有肺結節的人實在太多,但并不是每個結節都有治療的必要。醫生每天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讀片”這道工序上。但是畢竟醫生也是人,有時難免會在讀片時產生疏漏。
目前在醫療領域中,人工智能應用較為成熟的就是醫學影像,醫學影像是醫生進行疾病判斷的重要依據。尤其對于肺癌而言,早診早治非常重要,通過CT檢查等篩查手段可以發現肺上的結節,及時采取干預手段。圍繞肺部結節等急診常見疾病,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CT輔助影像診斷系統。讓機器通過學習,建立起一套統一的閱片標準,縮短閱片時間,提高正確率。
AI影像輔助篩查系統很好地扮演了質控的角色。它可以不受任何客觀因素,如疲勞、情緒、經驗的影響,確保醫師高效、準確地檢出及診斷病灶。“現在我們只要按幾個按鈕,機器就會代替我們,把所有問題的部分讀取出來”,醫生要做的是在機器讀片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確診。“有時候,AI也會過于敏感,‘報假警’,最終還是需要醫生的鑒別來‘蓋棺定論’。”
患者正在使用精準預約掛號
經過實踐證明,AI影像輔助篩查系統在確保準確率的前提下,能將醫生診斷效率提升30%-50%。以每醫院平均4位胸組醫生、每例患者收費300元為例,每年可額外增收500萬元左右。同時,假設醫院日均100例患者,采用AI系統后,每年可節省人工費用約20萬元左右。
湯光宇說,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中的使用還處于輔助階段,并未正式進入臨床,但它確確實實地幫助了醫生有效節省了勞動力,讓醫生可以把時間更有效地花在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從而實現更精準的治療。
面向醫院管理:就醫體驗改善了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年急癥量超過41萬人次,也就是每天在急診掛號病人超過千人。在這樣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如何縮短患者等待時間,協調緩解醫療資源,對醫院的整體管理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記者在十院急診大廳看到,一套基于智能急診輔助診斷系統已經在這里“上崗”。一名手捂胸控的患者坐進了一臺蛋殼形狀的機器前,機器語音指引他通過按鈕輸入相關信息。“胸痛持續多久了?”“請選擇胸痛程度?”“胸痛在哪些部位?”正在與病人進行語音交互的,是一臺智能檢傷機器人,它通過采集患者血壓、脈搏、體溫、血壓飽和度、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數據,精準檢傷分級。另一側的智能問診系統,則通過語音、手寫等方式對患者進行人機交互預問診,并在患者完成預問診后自動建議最佳檢驗檢查,實現就診前檢驗檢查后,再對患者進行自動分級自動匹配相應科室。
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彭滬說:“在醫生數量有限,而病人每年都在遞增的情況下。即使是80分的醫生也有可能出現30分的狀態。而在這一套‘急癥輔助系統’的幫助下,結合急診醫療服務流程再造,能為患者提供急診醫療‘一站式’服務體系,改善老百姓的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