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基礎設施依賴于物聯網來優化從公共交通到水管理的各種系統。為了在開發初期證明投資回報率,城市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街道或社區開始,逐步實施項目。從試點計劃收集的數據可用作利益相關者的證據,以及改進績效的指南。如果項目實現其目標,則更容易擴展。
出于多種原因,智能街道照明通常是試點項目的不錯選擇。首先,照明基礎設施的購買周期較短,連接的燈可以提供已經需要的升級。前期成本往往相對較低,投資回收期相對較高,無需對現有基礎架構進行大規模改造即可部署這些項目。
智能照明有可能將能源成本降低70-75%,除了這些優勢之外,智能路燈還可以為未來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平臺,例如支持AI的安全攝像頭或公共Wi-Fi。
國內物聯網卡供應平臺物聯卡商城表示,雖然人們傾向于關注成本效益評估,但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城市規劃需要考慮智慧城市技術如何影響公民的日常生活。諸如較低的犯罪率和更方便的公共交通等軟性福利可以幫助利益相關者獲得社區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持。
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探討了智慧城市計劃的潛在好處,強調了互聯技術如何改善城市環境中的生活質量。該報告估計,通過選擇智能城市實施,攻擊和搶劫事件可降低30-40%,緊急響應時間減少20-35%,排放減少10-15%,通勤時間減少15-20%。公民可能會對這些改善生活質量作出積極回應,這有助于使現代城市成為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場所。
雖然一些智慧城市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可能不確定,但許多智慧項目可以在短短幾年內創造收入。例如,智能路燈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成本,預計五年內可以獲得回報。其他舉措具有巨大的貨幣化潛力。智能停車項目可能導致費用收入增加10-35%,以及零售區域的支出增長。
智慧城市技術的變革潛力是巨大的,但只有收集到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物聯網設備通常是零散的,并且由不同的部門實施,因此城市存在創建數據孤島的風險。如果無法訪問這些數據,城市既無法捕捉也無法衡量智慧城市項目的投資回報率。
集成平臺用于將來自不同系統(智能水,智能停車,智能照明等)的數據匯總到一個共同的操作系統中。這些平臺有助于使數據可操作并確保智能城市投資回報率的可衡量性和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