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on最先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他將物聯網定義為運用傳感器將所有物品與網絡連接起來,形成具有識別功能,并可以智能管理和控制的大型網絡。由此引發了各界學者和科研機構對物聯網的研究,經過多年的鉆研,其內涵也在不斷完善,如今,被認可的定義是:“利用紅外感應設備、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傳感器,按照協議約定,將所有物品同網絡相連,實現各類信息的交流,達到智能化管理的網絡。”
從組成其系統結構的角度看,可將物聯網劃分為由感知互動層、網絡傳輸層和應用服務層組成的三層體系。如圖21所示:
圖1 物聯網體系架構
感知層由傳感器、RFID、二維碼、GPS等數據采集設備組成,主要作用是識別物體、采集數據信息。網絡傳輸層用于實現信息的傳遞和處理;信息傳遞的途徑有互聯網技術、移動網絡、衛星等,信息處理將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平臺實現。應用服務層用于將處理過的數據信息傳遞給用戶,通常,利用該層能夠實現物聯網與各行業結合,從而提升行業的智能化水平。
貨物在由供應商到客戶的過程中,物流和信息流一起從供應鏈的上游到供應鏈的下游,下游的人員對上游的狀況毫不知情,流程繁瑣;而3.7所示的基于物聯網的城市配送體系情況就改善很多,貨物從供應商出發后,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貨物的全程監控,實時掌握貨物動態,同時信息共享度高,過程中的各類數據信息都存在數據庫中,配送活動涉及的各方都能隨時調取信息,這樣上游的供應商就可以更加準確的知道下游客戶的需求,下游客戶也會了解過程中的狀況及時做出準各,這樣的體系更加的高效。
物聯網對城市配送體系信息化的支持作用,主要體現在環境支持和技術支持兩個方面。隨著政府大力推行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的建設工作,城市配送體系的信息化建設也成為了重點工程。該工程的展開必須要有物聯網環境的支持,只有在物聯網環境下才能實現物物相連和信息共享。搭建這樣的物聯網環境,離不開物聯網技術,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才能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實現真正的信息化,最終形成巨大的城市配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