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物聯網作為最熱門的研究問題,得到了世界上各國政府及科研機構的高度關注。物聯網是全方位的網絡技術利用建立起來的,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之后的一種新技術。為加快物聯網發展,培育和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現己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相關的物聯網發展規劃,正式將物聯網技術提升為國家新型戰略性產業。
但根據我國科技的現狀來看,其技術創新大體遵循“獲取改造模型”,即主要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然后吸收,進行二次創新。但是物聯網技術的地位和以往的完全不同,物聯網作為新一輪經濟競爭的引擎,是不可能完全通過進口、吸收然后進行二次創新的。《我國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加強自主創新,注重應用牽引”的思路。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應該主要通過本國自主創新才能取得主動權。因此,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創新應遵循“推拉模型”,技術創新過程應該更多的考慮科學技術推力與市場拉力。因此,在設計物聯網技術競爭力評價體系時應充分考察科學與技術推力和市場需求拉力的影響。“推拉模型”應該是我國物聯網技術創新的道路選擇,盡管某些方面的技術也需要通過進口。根據“推拉模型”,技術競爭力的指標應該體現技術的基礎科學性,應用性,市場性,技術產品的市場容量和應用范圍等。
另外,物聯網技術是在全球經濟發展乏力、環境惡化、生態觀念增強以及尋求人類與地球和諧相處的背景下產生的,物聯網肩負著發展全球經濟,改善環境,保護生態的重任,目的是人類與地球、技術和諧共生。“技術人性化”與“人類技術適應性”是人類技術共生學的兩大方面。所謂“技術人性化”是指技術的設計、技術創新行為方式、技術創新思維方式越來越關懷人類的需求,為人類服務。而“人類適應性”是指人類在無所不在的各種技術的包圍環境中,已經越來越適應各種技術,各種技術的應用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相互依賴的整體。因此,人類在物聯網技術創新時應該更多的考慮人類與技術共生的方面,也就是“人類技術共生模型”應該指導人類的物聯網技術創新,在設計評價物聯網技術競爭力的指標時應該體現物聯網“技術人性化”與“人類技術適應性”,這樣才能更充分的衡量物聯網技術競爭力,從而指導技術研發。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指出,近年來,我國企業系統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究,在網絡架構、傳感器、M2M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但是,雖然我國物聯網在芯片、通信協議、網絡管理、云計算等領域己取得許多卓越成果,但對物聯網產業化所需要的相關核心技術水平仍不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競爭。因此,我國未來物聯網政策引導重點應放在物聯網企業進行關鍵技術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在物聯網專項研發方面,應加強經費投入。
首先,技術研發類項目重點投入應放在智能傳感器、RFID高端芯片等感知技術的創新;物聯網應用中間件、嵌入式系統、海量數據庫存儲與處理等應用技術方面。其次,物聯網信息安全、標示編碼等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化先買重點應放在支持傳感器、二維條碼設備、M2M設備、傳感器網絡通信模塊等關鍵性產品研發。再次,應用示范與推廣項目應著力支持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改造傳統工業流程、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的工業行業,以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等能夠促進社會信息化進程的社會管理領域中的應用示范。最后,標準研制與公共服務類項目重點扶持物聯網共享技術服務平臺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及物聯網總體架構、接口、協同信息處理等基礎和共性技術的標準研制方面。從物聯網技術創新到物聯網終端載體產品的推出,通過物聯網業內的合理規劃、政府推出優惠政策以及便利的配套服務設施,形成適合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的有利環境,確保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突破,為未來我國物聯網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