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86177077
9:00-17:00(工作日)
近日本報連續報道了揚州老地圖》歷數各朝代揚州鄉村內各類老地圖,見證了揚州的鄉村變化。 昨天,有市民致電本報記者,提供家中收藏的清朝后期同治年間揚州城區地圖。該圖城區和郊區并重、舊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詳細描繪出一片揚州城區景致。 1 市民收藏 清同治《揚州府治城圖》 這是一直收藏著的揚州老地圖,總覺得揚州古城文化在地圖上能找尋到些許痕跡。昨天上午,市民小杭致電本報記者,提供出自己收藏的清朝同治年間一幅揚州城區地圖。最近在看報紙上挖掘揚州老地圖,看看自己收藏的能否提供一些可參考的歷史資料。 記者在該市民提供的老地圖上看到該圖上方寫著揚州府治城圖這是上世紀60年代,一本老揚州市政府出的簡易圖冊里的最后一頁。小杭介紹,朋友的書店里看到后就覺得,這幅地圖非常有文化紀念價值,便保存至今,還想用這幅老地圖為藍本,做出具有時代感的現代手繪地圖開發。 這幅同治年間的揚州府治城圖僅為揚州城市的大概輪廓,仔細放大該圖便能看到圖片上,對城內古建筑和古街巷都有著詳盡的介紹,各揚州老地址、著名風景名勝,地圖上也都有具體體現。 這幅清代同治年間地圖,距離現在較近的一張城區圖,除了將揚州鄉村內的各街道地點一一進行羅列,最有特色的將揚州西北大片風景區(蜀岡)都包括其中,城區和郊區并重,舊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看后表示,繪制細致而詳盡,街道小巷、鄉村風貌一一列舉,對現在研究整個揚州城區來說,一份難得的珍貴資料。 據悉,揚州城從明末清初開始,就分為新城和舊城兩部分。清朝的揚州鄉村城區(新城舊城總體)范圍,就是從現在西至淮海路,東至泰州路,南至南通路,北至鹽阜路。而新城舊城之間,以小秦淮河為界區分。 2 建筑名勝 舊城包括江都、甘泉兩衙門 這幅清朝同治年間的揚州府治城圖上可以看到該圖主要以線條勾勒劃分,劃出塊狀城內巷道。其中一些景點地標性建筑,比方四望亭揚州府署天寧寺等,還畫出了簡易圖案,讓人一目了然。該圖提供了很詳細的揚州地標信息,通過城里古建筑情況能看當今古建筑的遺存,有很多新的發現。 從揚州舊城先看起,"西方寺"這一地址現在依舊還在就是現在揚州八怪紀念館的地址所在處。韋明鏵指出,地圖上能看到不少老地址,目前早已不復存在地圖上的"縣學"也就是原西門街小學所在地。不過可惜的現在"縣學"遺址早已經沒有。向西有昭忠寺公祠但目前該祠也已無任何痕跡。"府學"就是現在文昌閣旁政協所在地,府學的建筑目前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政協大院內至今還保留著的一座府學的石碑。 通過地圖的描繪和記載發現,清朝后期,揚州舊城內出現了江都和甘泉兩個縣衙門。府學西面有一個"江都縣衙"這里就是現在廣陵區政府所在地,不過依舊只剩下遺址,卻看不見當年的絲毫痕跡。對此,韋明鏵略表遺憾,揚州舊城內,"甘泉縣府"原邗江縣老公安局所在地)現在也僅存一個門廳孤獨聳立,百年時間,見證鄉村變化及滄桑。 舊城往西,城隍廟禹王廟地圖上赫然標出。現在兩處都不存在只能看到當年門口的老銀杏樹依舊存在現在汶河小學門口)老地圖上,石塔寺標注明顯,現在也依舊能在馬路中央看到石塔,得到很好的維護。 都天行宮、關帝廟、卞公祠…這些建筑早已在鄉村改變中不復存在揚州舊城面目變化較大,不少當時具有文化內涵和由來的地名有所改變。揚州文化學者看來,盡管如此,舊城內多處重要行政機關的設立,再次證明了舊城是清揚州政府的政治文化中心。 3 街巷變化 揚州曾有東岳廟、烏衣巷 這幅清晚期的老地圖上,古街老巷名字一一標注,詳盡之極,足以能見得當時揚州古城的激進保存。地圖上記者欣喜發現,一些外地極為著名的建筑和古巷名字,揚州竟也曾存在過。 東岳廟在北京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觀。但是揚州舊城地圖上從北看起,"東岳廟"現是廣陵區公安局所在地址)也明顯標出,民間甚至還有不少老揚州知道"東岳廟"盡管它早已不復存在韋明鏵再次舉例道,人們都知道南京夫子廟"烏衣巷"很著名,其實在揚州也有,不過現在依舊再難尋覓。文化學者眼中,揚州在不時發展過程中不少消失了具有激進意義的標志性地方,都極為遺憾。 記者通過查詢資料得知,還有不少巷名經過市民世代口傳而被誤流傳下。"糙米巷"其實原名為"曹李巷"原本是紀念隋末唐初揚州著名的學者曹憲、李善,而以此命名。韋明鏵介紹,但是民間以訛傳訛,被誤傳為"糙米巷"近幾年來,揚州地名委員會撥亂反正,終于恢復了"曹李巷"名稱。 除了大儒坊記者在該地圖上還看到正儀巷也是為了紀念漢代大儒董仲舒而命名,所幸的至今該巷依舊存在曾經在清朝繁華一時的三元巷后被改造成今日的文昌路,至今在文昌路旁也豎立著一個標志牌,上面介紹,宋代揚州曾出現過3個狀元,該巷因此得名。 4 新城史料 景點巷名多與運河有關 以小秦淮河為界,新舊兩城以此相隔。新城內各街道古巷、城內狀況也是一覽無遺。記者通過新城舊城的地圖對比發現,新城內景點巷名多與運河有關。 準提寺是明朝的治水機關,現在變為民間收藏品交流中心,目前依舊保管。韋明鏵介紹,廣儲倉本身是運河邊上貯存糧食的重要糧倉,至今并無保留;二郎廟是紀念隋朝治水的一位官員,因為此處離運河極近,希望這位官員能夠保佑運河水道的疏通,以此命名;大草巷,原本也是運河邊存儲糧草的地方;鹽義倉則是鹽商用來救濟當時破產上任時的一個公益慈善機構… 沿著地圖一路向下,瓊花觀為漢代就存在后土祠,至今依舊揚州最主要的名勝古跡;廣陵路上的梅花書院,揚州僅存古代書院的遺址,保管尚好。這幅清代地圖上,揚州的著名園林何園卻并沒有標出。何園在光緒年間所造,因此地圖上并無考證。 最讓人興奮的新城內南河下一帶歷史老街上重要建筑大多還在包括嶺南會所、湖南會館、江西會館、安徽會館、湖北會館等均一一標出。盡管安徽會館、江西會館大部分已經不存,但是遺址依稀還能辨認。這些歷史地圖資料,為今天開辟南河下一帶老街區,維護老街歷史,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5 城門變化 清代揚州就有十二城門 這幅清代揚州府治城圖,不只詳細勾勒了揚州城區的具體面貌,詳細入微到一街一巷,更重要的揚州十二處城門的繪制,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揚州城門變化極為復雜,該圖詳細記錄了清朝同治年間揚州城的城門狀況。韋明鏵指出,這些城門其實揚州百姓個個熟悉,但大家都只了解坊間說法,卻并不知道正式名稱。韋明鏵坦言,這幅地圖,還將揚州古老城門正式名稱,得以記錄和傳承。 百姓口中經常提到"龍頭關"正式名稱叫"挹江門""安江水關"就是現在"南門遺址"所在處;現在"西門"即京華大酒店西面站臺)古代正式名稱為"通泗門"附中向北有一座橋,這座橋被市民稱為"北門橋"其實應該叫"鎮淮門"舊城最北面的門是"拱宸門"天寧寺還有"廣儲門"再往東就是現在"便益門"韋明鏵一一列舉,都是被市民遺忘了正式名稱。 原本在現在便益門是沒有城門的但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出行非常方便,為了方便市民出行,同治期間的清政府,便特意開了此門。韋明鏵介紹,足以看出當時統治者也有著"以民為本"治理之道。 此外,地圖上,便門就是現在徐凝門,東關街東頭的城門,就是當時的利津門這些年來,揚州市對市區內城門的改造,包括南門遺址、西門遺址、北門遺址,包括近年來修復的東關城門,通過這些城門修復和考證,讓我能夠更加清楚了解清代揚州城的規模。而這些珍貴的地圖資料,則是給我提供了可信的資料。
標簽:玉溪 蘇州 黑河 玉林 潮州 天水 廣西 山南
上一篇:地圖-19張西方地圖在杭州亮相
下一篇:天地圖-第一屆湖南開發大賽啟動
Copyright ? 1999-2012 誠信 合法 規范的巨人網絡通訊始建于2005年
蘇ICP備15040257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