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發生利用改號軟件詐騙的案件。記者調查發現,如今的改號軟件售賣渠道更加隱蔽,并且可呼出任意手機號碼,商家為了規避責任,多設置了免責條款。
不法分子利用改號軟件詐騙的行為并不鮮見,如今出現一種新情況,據報道,有的人為了防止個人信息被盜用,或躲避騷擾電話,無奈之下也使用改號軟件撥打諸如房產中介等、培訓機構的電話詢問或辦理事務,以避免對方記住自己的號碼。
相信很多人都接到過賣房、保險、中介、培訓等騷擾電話,或許正因不堪其擾,有的人學會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撥打電話時使用改號軟件來讓真正的自己隱身。這確實可以避免號碼外泄,但此舉很可能違法。因為改號軟件涉嫌違法使用VoIP技術(互聯網電話技術)。
那么,為什么普通人會被逼用違法手段保護自己?除了這樣以黑制黑,就沒有別的途徑保護個人信息了嗎?
買賣個人信息是違法行為,但卻不容易被查處。一方面,在全國層面,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立法仍有諸多空白點,懲處機制不足;另一方面,公民信息被盜用后,難以及時發覺,也難以取證維權——你根本不知道是誰在何時兜售了你的哪些信息,又正在被誰利用在什么領域;還有,改號軟件經營者經常采取改頭換面和隱秘手段逃避打擊治理,讓改號軟件打而不絕。
更為關鍵的是,許多機構在客戶辦理業務時將獲取個人信息作為強制前提條件,這為信息泄露留下了巨大隱患。事實也表明,單靠這些機構自查自律,是管不住信息外泄的。所以還需完善個人信息立法。這方面,不少國家已經有較為成功的經驗,即管住索要個人信息的機構。比如,厘清在哪些情況下才能索取公眾信息的哪些信息,由誰負責保護、如何使用,泄露后向誰追責……
方便與風險,有時候如同蹺蹺板的兩端,只有明晰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才能讓蹺蹺板不因經濟利益和個人違法而失去平衡。當好人被騷擾電話逼得不得不當壞人來保護自己時,究竟該汗顏的是真正的壞人,還是那只不知所蹤的黑貓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