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國際上沒有統一的定義,簡單來說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比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電話客服等。
根據應用范圍的不同,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專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級人工智能三類。同時,這三個類別也代表著人工智能的不同發展層次。目前,我們仍處于專用人工智能階段。比如圖像視頻識別、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它以一個或多個專門的領域和功能為主,在大數據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大規模計算。比如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研發的阿爾法狗,圍棋人機大戰中的焦點。然后就是物流系統中的分揀機器人等。它們都是在一個專門領域上所研發的,目前還沒有實現共通。
其實目前存在的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觸不可及的東西,包括電銷機器人Siri、百度度秘、微軟小冰等智能助理和智能聊天類應用以及美圖秀秀的自動美化功能,都屬于人工智能。甚至一些簡單的,套路固定的資訊類新聞也是由人工智能來完成的。當然,現在的主流搜說引擎以及翻譯技術也都在嘗試利用人工智能來為廣大網友提供更為精準的搜索服務。至于以實物存在的人工智能,當屬現在物流倉庫的小黃機器人了。他們正在代替人類完成繁重的物品擺放、整理、快速出庫、入庫等操作。
計算機不僅能代替人腦的某些功能,而且在速度和準確性上大大超過人腦,它不僅能模擬人腦部分分析和綜合的功能,而且越來越顯示某種意識的特性。真正成了人腦的延伸和增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人工智能并沒有發展到像《鋼鐵俠》里的管家一樣的高智能化程度,今天的家庭機器人還遠無法像大家奢望的那樣,以人形外貌出現在主人面前。
人工智能是為了模擬人類大腦的活動而產生的科學,人類已經可以用許多新技術新材料模擬人體的許多功能,諸如皮膚,毛發,骨骼等等,也就是說,人類可以創造出“類人體”。只要能夠模擬人的大腦的功能,人就可以完成人工生命的研究工作,人創造自己,這不但在科學上,而且在哲學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就是人工智能承擔的歷史使命。
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只能無限接近于人的智能,而不能超越人的智能。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本質人工智能,是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是為人類服務的。我們在進行發明創造的同時,擔心被我們所發明的物質所毀滅。正如人類發明了原子能,用于取代正在逐漸消逝的礦物能源,然而當原子能用于軍事領域的時候,他產生的力量也足以毀滅人類文明。科技本身并不是問題,人類如何運用自己掌握的技術,才是問題的關鍵。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警告人類警惕人工智能的發展,認為“計算機在理論上可以模仿人類智能,然后超越”。一時間人工智能威脅論又在不斷地蔓延。
但是,李開復也發表了對人工智能的看法,認為“如今,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與工業革命相較可能規模更大,來勢甚至更為迅猛,隨之而發展起來的機器人將注定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但請相信我,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機器可以用單一邏輯計算的優勢超越人類,但是無法全面代替人類。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腦的部分思維能力,但二者始終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生命與非生命始終是有著本質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