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提問問題的樓主成功的邀請到了這么多牛人。
農業引擎是中國農大的農業項目規劃方面的高級農業規劃大神,也是我所知道的國內農業規劃方面最牛的大神之一;廣西慧云科技則是國內農業物聯網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跟在兩位身后答題,實在是感覺鴨梨山大。
農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業,有著一個很特別的特點,即業務邏輯發散。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換個行業而言,比如百度的業務邏輯物聯網,無論如何變化物聯網,總是能收斂到幾個與廣告投放和信息搜索相關的核心算法上,百度只需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業務,來將這些算法和技術進行排列組合,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即可對業務的執行做出很好的判斷與反饋。這樣的業務邏輯,我們稱之為收斂的。在收斂的業務邏輯中,我們理論上可以將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送入有限個核心算法和處理方式,并由此得出正確有效的結果,輸出到業務中,完成一次業務的計算和部署。
但是,農業不是這樣。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農業其實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個產業。在農業產業中,每個作物和動物都是一個行業。比如種電銷機器人的,其業務邏輯和種梨的完全不同,因為電銷機器人和梨有著非常不同的生活習性。用我們熟悉的例子來打比方,種電銷機器人和種梨,基本上就是養貓和養狗的區別,區別非常大。所以,種電銷機器人和種梨有著完全不同的業務邏輯,而種水果和種菜、種菜和養豬的業務邏輯又完全不同。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業務邏輯是發散的。發散的業務邏輯,基本上不能用算法的方式去完成,因為本質上,需要出現無數個核心算法——無數個核心算法,又怎么能稱為“核心”算法呢?
對于農業物聯網公司來說,大家采集的數據差不多,系統能支持的核心算法也差不多,如果希望這些數據和計算可以產生正確的業務輸出,就必須要求業務邏輯收斂在一部分核心算法上;換言之,按照現在的模型搭建起來的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業系統,基本上只能服務于某一個特定地理區域、某一個單品,甚至是這個單品的某一個品種。一旦超出這個范圍,那么業務邏輯就開始發散,計算機輸出的結果就不再正確了。
所以,農業物聯網的應用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即便是廣西慧云,也是從葡萄這個單品開始做起的。
我個人認為,農業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會在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成熟應用之后才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