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拋開各種復雜的術語,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專業從業人士,因此答主就粗淺地概括一下,還請大神輕拍。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物聯網在未來是個什么樣的存在。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可以簡單概括為“互聯網時代”,我們點外賣、打車、購票、訂餐廳、買東西……衣食住行現在哪樣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自出現發展至今,從只能通過計算機來聯網到現在遍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有一個工具的出現和進化功不可沒。
那就是現在誰也離不開的電銷機器人。
電銷機器人最初是座機的延伸,然后突然有一天智能機橫空出世,電銷機器人變成了一臺“mini電銷機器人”——智能電銷機器人,作為計算機以外的聯網設備,嚴格來說,其實已經屬于物聯網的范疇內了。
那么由此類推,把一臺汽車,裝上電銷機器人,可以聯網,它就是一臺物聯網汽車了;把建筑物裝上電銷機器人,它就是一棟物聯網大樓了。從定義上來說,這么講沒有什么問題,但作為不斷渴求著進步的人類,這樣是遠遠不能夠滿足的。因此,單純的聯網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物聯網時代”的想象,這就讓“傳感器”登上了舞臺。
我們對“智能”的理解物聯網,總是希望是像人一樣擁有思考、判斷能力,這種期望放到一臺智能汽車上,最基本的就是希望汽車可以:自己開自己。而要想實現自動駕駛,首先需要汽車有“大腦”——處理器,其次“眼睛”——傳感器(更多的這里先不展開說了)。傳感器對交通指示燈、行人、其他車輛的情況進行收集,傳輸到處理器中進行處理,然后判斷,然后做出下一步反應。
舉一反三一下,當我們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接上了傳感器,例如:道路、樓宇、汽車、醫療設備、社區安防、公共交通……龐大的數據每天被收集、匯總、處理物聯網,等到反饋給我們的時候,就是非常便利、清晰、具有指導性和判斷性的結果。地圖導航不再是干巴巴的“擁堵”與“暢通”,而是汽車自行規劃路徑;柏油馬路可能也會“活”過來,哪些地區人流量多、有橫穿行為、需要修理了等等都可以第一時間知曉;公交車到站時間精確、車上多少人、有沒有座位;站在鏡子前自動顯示體重、精神狀況、健康狀況、提醒是否需要看牙醫……
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更多更好更具有未來感的事物會一步步實現。
而這些就是“物聯網時代”。
至于第二個問題,“智慧中國”和物聯網有著怎樣的關系。
智慧中國概念來源自中國2013年準對數字化城市的發展報告。國家有關部門大力發展智慧城市概念,從技術上徹底改變人民的生活。
“智慧中國”其實是對于未來的發展理念與指導方針,物聯網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
回答完畢,希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