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臺型產品(千聊、荔枝微課、小密圈、在行)
旨在提供專業生產(PGC)或用戶生產(UGC)的內容供消費者購買。其中PGC以得到、喜馬拉雅為典型代表,平臺參與內容策劃、制作和把關。用戶生產內容(UGC)則以荔枝微課、千聊等平臺為典型代表,普通用戶也能夠以自身掌握的知識實現變現。
平臺型產品最大的優勢就是其自帶有巨大的流量,很多知識變現者最關心的一點就是該知識付費工具是否具有流量,但是可能都沒想到,這種流量導向型的平臺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作為流量入口,它一方面為內容輸入者提供了用戶,另一方面也為你的用戶提供了大量類似的服務內容,從而一定程度上和商家/自媒體產生了競爭的關系分銷系統,用戶可能最終屬于平臺,對商家/自媒體失去黏性和依賴。
并且在某些平臺上還會對收入進行相關的分成,可能對大V來說影響不大,但是對于中小用戶來說那可是十分不友好的(例如最近發生的 千聊與劉媛媛之間的矛盾事件 以及 百度傳課的突然倒閉 ),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判斷是否適合此類型的平臺。
二、工具型產品(短書、小鵝通)
即基于微信平臺的SaaS型工具產品,代表性的就有短書、小鵝通,是類似于之前的微店工具平臺(有贊商城)可為內容平臺或有變現需求的自媒體人提供技術支持。
這類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為內容付費的變現方式,除知識形態多樣(圖文音頻專欄+語音Live直播+視頻直播講解)外,還可進行用戶管理、付費轉化、社群運營等。
例如短書平臺,短書產品是一個技術提供商的身份,致力于提供技術支撐與運營解決方案。對于內容輸出者來說,創建一個完全歸屬自己的“知識小店” ,在這個店里面,
一切內容都是圍繞作者打造的,
從根本上杜絕了潛在的利益沖突問題。對于付費用戶來說,其使用模式類似小程序:只需掃一掃(無需下載App或關注公眾號),即可完成訂閱、收聽、購買等一系列操作,更輕量化。
不可置否,無論是從信息內容優化,還是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看,“ 內容付費 ” 都是一個有力的抓手,并且也一定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降低了 “ 內容付費 ” 的使用門檻,越來越多的人企圖搭上這趟快車,但是,當技術工具成為 “ 基礎設施 ”分銷系統,“ 內容為王 ” 的價值也必然日益凸顯,因此,對于內容輸出者來說,除了選擇好知識付費產品之外,做好精品內容也是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