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互聯網行業角度劃分城市地域的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可以說是第一梯隊,是互聯網行業的一線城市,而最近些年崛起的成都、廈門,也明顯感覺到勢頭迅猛,它們從各個省會城市中嶄露頭角,搶下第二梯隊,特別要說的是成都,近幾年回流成都的人才不斷增多,根據拉鉤網的調查,去年成都互聯網人才流入73914人,流出39339人。睿哥當年在深圳從業的時候也經常性的會收到成都舉辦的回流招聘邀請,還曾被許諾了大量的扶持補貼政策,可見他們對人才需求的渴望。而反觀武漢,這座中部的中心城市,除了聽說多少多少億的大筆投入城市建設之外,在互聯網領域,卻鮮有聲響。
但是在2016年,武漢的互聯網圈似乎有了不一樣的氣息。斗魚TV,這個曾經出走離開過武漢又重新回到武漢的創業公司,忽然出現在公眾面前,它迎來了1億美金的B輪融資,以及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的事件營銷,這時很多人才發現,哦?原來這是一家武漢的互聯網公司。
那么,現在的武漢互聯網環境到底如何呢?
人物
26歲的孫靜琳,曾就職于深圳快播,UI設計師,2013年回漢,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她說,武漢的互聯網氛圍其實非常尷尬,打著互聯網氛圍的旗號,其實實行著國企的思路,思想還沒有轉變。對于未來的打算,她希望能夠進入到大部分是由回流人員組成的公司中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團隊。
34歲的陳磊,曾就職于深圳騰訊,任拍拍網產品經理,2014年回漢后,工作不到一年,又再次踏上前往深圳的路程,同樣,他也認為武漢的互聯網氛圍需要進一步的改變,否則難以留住回流人員。
25歲的邱俊瑋,武漢本地的ios開發工程師,2016年前往深圳,年輕的他認為,自己應該去一線城市鍍金,等到武漢的環境變好之后,則可以考慮以回流人員身份回漢。
34歲的李濤,前騰訊UI設計師,2014年回漢,現任某上市公司首席UI設計,目前已經在武漢成家立業,有房有車,在大型公司的他,日子過得相對穩定舒適,他表示,雖然武漢互聯網氛圍落后,但壓力也相對一線城市較小,就生活而言,還是有不錯的競爭力。
薪資
薪資上面也較北上廣深有著相當大的差距,據調查,產品經理崗位同等經驗能力的人才在武漢平均所拿的薪水大約只有一線城市的45%左右。其他崗位UI、開發等基本上類似,雖然說武漢的房價也比較低,但除房價外的整體消費水平并不比一線城市低。因此選擇回漢時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不過從回流的整體情況來看,回流的人員薪資水平普遍要高于本地的人員一個級別,可見去一線城市或者BAT鍍金還是非常有用的。
工作氛圍
薪資并不是決定性因素,其實最讓人蛋疼的是工作氛圍,回流人員往往非常不適應武漢公司工作氛圍和思路,特別是產品經理,UI設計等這些靠近業務前端的崗位,武漢多年以來都是一些軟件外包和IT系統集成開發公司深圳呼叫中心,導致了很多管理思路完全是已技術為導向,產品經理淪為項目經理,UI設計師淪為美工,技術人員決定產品功能。這些又讓我們互聯網從業人員如何接受呢?并不是說這種形式不好,而是項目型的主導的公司,往往不太對互聯網公司人員的胃口,導致入職之后的流失率較高。互聯網公司常常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產品驅動技術開發,產品經理協調各部門角色,推動項目,運營部門負責線上運營和反饋。所以很多根本上的思路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回流人員來影響和改變的。
創業
最后再說創業環境,睿哥創業舉步維艱,公司名就不提了,以免有軟文之嫌,創業一年多,整個過程中,約見了不少本地投資人,伴隨著各種被坑,睿哥決定自掏腰包撐住團隊幾個月,最后還是在北京拿到了投資,本土投資環境,除了青桐會,政府也沒有什么扶持,投資公司與一線城市的VC實力和眼界也相差甚遠。不過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創業人力成本低一些,因為畢竟薪資低…
分析
睿哥回漢三年,能夠看到武漢互聯網環境一路向好,但從整體來說,武漢還是落后一線城市五年以上,那么,為什么成都、廈門類的城市,互聯網行業可以崛起成為城市支柱,而武漢,這座人才濟濟的中部中心城市,在互聯網方向上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呢?睿哥認為,原因有三:
1.人才問題
唯楚有才的武漢,怎么會缺少人才呢,武漢是著名的大學城,擁有高校82所,據全國第二,在校生據全國第一,可人才卻還真就是限制因素之一。在武漢,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想要一畢業就去一線城市打拼,而是在這座城市,承受著巨大的應屆就業壓力,而正是由于這個階段的人才過多,競爭過于激烈,壓低了人力成本,導致了武漢軟件外包行業蓬勃發展,外包行業則極大的限制了創新,也束縛了人才。除此之外,中高端人才的匱乏,也是導致互聯網行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沒有高端人才幫帶畢業生,也就形成不了一條完整的人才培養閉環。因此睿哥認為,回流人才的增多將會逐漸改變武漢這個互聯網環境。
2.政府扶持
去年的時候睿哥曾和一位從事互聯網教育行業的創業者吃飯,從他口中能夠深深感受到政府對互聯網行業的不重視,他訴苦說,政府部門更喜歡那些光電子、半導體等實體科技行業,很多時候在參與一些政府舉辦的項目時深圳呼叫中心,明顯感覺到低人一等,就連走路,也是落在后面,前面則是實體科技行業者與政府官員一起高談論闊。
互聯網行業,雖然不能夠像實體科技行業一樣迅速帶來投入產出,但在如今的互聯網浪潮之下,武漢的本地政府對行業的扶持力度還是太小太小,僅依靠民間市場的力量來推動,還是太慢,武漢著名的demo咖啡,從事互聯網行業咖啡館孵化器,也在去年宣布由于經營壓力,關閉咖啡館,轉入寫字樓繼續從事孵化器事業,Demo咖啡的官網也從此關閉了,非常遺憾。
3.行業風氣
行業風氣的形成初期很大程度要取決于老板,武漢本土并不是沒有老板注意到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發展,相反許多本土老板都嘗試過進入互聯網行業,他們花了大價錢從北上廣深挖來的職業經理人或其他高級人才,卻發現,兩者的價值觀難以融合,職業經理人們覺得董事會層要求奇葩而且坑爹,董事會覺得花了那么多錢的職業經理人名實不符,于是一拍兩散,結果就是職業經理人們在圈子里宣揚說武漢互聯網環境沒法干,老板們也不在相信互聯網行業是風口上的豬,誰都能飛一把。
睿哥認為,這三點,是目前限制武漢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一些主要原因,也許只是片面之談,但作為一個從業多年且曾經四處漂泊的人來說,這些理解也許是很多人的感受。
最后的話
雖然吐槽了這么多,但是作為一個互聯網行業中行走多年的人,又作為一個武漢人,依然深深的希望武漢的互聯網環境會越來越好,現在本地行業已經涌現出”Zoo圈”,專注于武漢互聯網圈子的社交網站,還有黃鶴會,專注線下圈子活動組織,他們都在逐漸壯大。
如今當我們重新審視武漢這座城市時,你會發現,這里不止有工地和鴨脖,還有那些萌芽一般的創業團隊,戀愛筆記,駕考寶典,航班管家,這些是幾年前就落戶武漢的知名創業公司,還有去年崛起的漢口泛海CBD華中互聯網產業基地,那里集中了大批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如一起好、長投在線、漢金所、等等。除了公司逐漸增多,人才回流的現象也逐漸顯著,大批迫于買房壓力的北上廣深漂們盯住了武漢一萬/平左右的房價,房價的誘惑使得在外漂泊的人民希望找到家的安全感。在今年年初的光谷楚才匯上,斗魚、卷皮、百納信息、車來了等近20家本土互聯網企業集中發布需求信息。一年來,武漢互聯網企業技術研發崗位,持續保持高強度招募水平。
最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