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我查了很多資料,覺得吳軍在《谷歌方法論》中說得最清楚、數據更準確,權威性更強,把其中的內容整理了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要講M2貨幣供應量,就要先從M0說起。M0貨幣供應量是一個國家發行的真實的貨幣總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印的鈔票加上少量的金屬貨幣(比如熊貓金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9月,中國M0的貨幣供應量只有7.13萬億人民幣。
但是,由于有商業銀行,它可以放貸、發行,一塊錢可能被當成兩塊錢花,于是就有了所謂的M1貨幣供應量。它包括銀行之外流通的貨幣(大家手上的錢)+從銀行貸款時放在銀行里的抵押金+已經開出去的匯票+能隨時取現金的銀行賬戶上的錢。說白了,就是可以隨時兌現的錢,它也被稱為狹義上的貨幣供應量。
M1貨幣供應量可以比M0多,比如你從銀行開出一張一萬塊錢的匯票還沒有取走,銀行賬上依然有這1萬塊錢,它貸款給了另一個人,這一萬塊錢就被用了兩次。如果你和那個人到拍賣市場上去競價一幅油畫,你覺得你有1萬塊可以花,他也覺得自己有一萬塊可以用,于是你們倆不知不覺地就把油畫的價格提高上去了。2018年9月,M1的貨幣供應量為約為53.86萬億人民幣,你可以看出比M0的貨幣供應量大了好幾倍。
接下來就說說M2貨幣供應量。它除了包括M1里面所有的貨幣,還包括大家的存款,特別是定期存款,以及你購買的理財產品,它類似于國外所說的Retail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就是把很多債券貸款打包賣給存戶。由于范圍擴大了,這樣M2貨幣的供應量也就大了,因此M2貨幣供應量也稱為廣義貨幣供應量。2018年9月,M2貨幣供應量約為180.2萬億元。
M0、M1、M2供應量同比增長柱狀圖
M2貨幣供應量里包括了各種存款,但是沒有包括投資到股票上的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存在銀行里的錢,銀行也不會放到自己的金庫中不動,而是要通過貸款投入到流通中。但是錢一旦買了股票,其實就放在那里了,只在股市中循環。如果一旦流出了股市,股市就會下跌,事實上股市在不斷增長,說明流入的錢總是比流出的多,因此這部分錢不對流通產生影響。
接下來我們看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M1和M2貨幣供應量是如何從原來發行的貨幣增加幾十倍的。
假如張三拿到了一沓100元的鈔票,一共10000元。這些是真實的錢,于是就有了1萬元M0貨幣。我們不妨寫成M0=10000,當然,這時候M2=M1=M0=10000。
接下來,張三把錢存進了銀行,銀行按照要求保留了10%,即1000元的準備金后,把余下的9000元貸款給了李四。這時市場上能流通的現錢只有9000元,即M0=9000,但是銀行創造出額外的9000元,而張三還可以隨時取10000元,于是M1=M2=19000。
接下來,李四從王五那里買了一個二手的LV包,花掉了9000元。王五又把這9000元存進了銀行,銀行有了這9000元的存款,留下了900元的準備金,剩下的8100元又貸款給了趙六。這樣,M0只剩下8100元了,但是M2和M1卻增加到27100元。
接下來,趙六把8100元用作了買房的一部分首付,而相對這部分的按揭為30000元。趙六又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換得了20000元的信用額度。這下子從理論上講外面流通的M2和M1貨幣就高達47100元了。
在現實生活中,銀行和儲戶、借貸方的關系遠比這個要復雜,加上不同銀行之間的往來,國際之間的往來,可以形成的M2貨幣供應量是央行平衡表的很多倍。這么多貨幣,并不代表隨時都會消費掉,或者都回到銀行去兌現。但是,因為大家覺得自己口袋里有了錢,會更有意愿花錢。這一方面帶動了消費,從而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導致通貨膨脹。大家過去在中國經歷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吳軍在《硅谷來信》中總結了幾個數據,便于我們理解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發行量:
中國M0貨幣供應量從1978年的178億增加到今天的7萬億。M2貨幣供應量沒有1978年的數據,最早的數據是1996年的,大約5.8萬億呼叫中心外包服務,今天是180.2萬億。如果你的財富增長趕得上這個速度,說明你的進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美國1996年M2的貨幣供應量大約是4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今天的13.8萬億美元增加得不多。不過M0貨幣供應量從1978年的不到2千億,增加到今天的接近4萬億,增加不少。也就是說,M0的增加速度高于M2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說明美元印了不少,但是M2貨幣供應量不大呼叫中心外包服務,美國經濟的杠桿并不嚴重。
歐元區1996年M2的貨幣供應量大約是3.5萬億歐元,今天是11.3萬億歐元,增長幅度和美元差不多。
不論是哪一個經濟體,有一個結論是相同的,就是它們的廣義貨幣發行量都超過當地經濟增長速度,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在過去的20年里,全球的經濟就是靠貨幣政策拉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