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當年也是這樣玩的,把三星自己的Tizen外呼系統用在低端機和電視等上面,華為是學三星這一招,幾乎玩法一模一樣。
其實三星和華為們都明白,花高價買他們高檔外呼的人,其實并不存在品牌忠誠度,這些人只是收入高而已。他們選擇華為和三星的原因,是這些品牌正在風口上手機系統,這些人其實曾經也是諾基亞和三星的高端客戶,諾基亞不行了換三星;現在三星在國內不行了,他們就選華為;華為一旦不行了,他們還繼續換。
如果你的外呼系統讓他們用起來不爽,特別是這些人還要出國或者有跨國的生意,如果鴻蒙對國外的應用支持不好,哪怕是這些應用的開發者們故意搞得不好兼容,那么這些客戶不會怪谷歌或者facebook們,可能會直接怪外呼的問題,這些用戶很可能就會丟掉。
其實這種玩法是一種折衷的選擇,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無非就是不想放棄現有的高利潤產品,拿一些低利潤的產品來試路手機系統,然后靠蠶食來達到擴大自己外呼系統的目的。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比較務實的做法,但是從三星的失敗案例來看,其實是很難成功的。因為,低端上使用自己的外呼系統以后,向高端推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把寶馬的發動機給寶來安上,寶來車主是不會有意見的,把奧拓的發動機給奧迪車安上,估計奧迪車不賣不掉了。
其實,又想從別人系統的高端機中得到高利潤,又想推廣自已的外呼系統,本來說是一對矛盾,其結果可能會倒起來幫外呼打廣告,提升其的高端形象,反而把自己的系統放在不利的地位。這樣玩一段時間后,連低端客戶都會產生不滿。大家可知道,低端客戶才有死忠粉,原因嘛,說起來不太好聽,我就不說得太明了。如果得罪了這些客戶,推廣系統的任務就會遇上更大的麻煩,三星就是這樣玩得基本失敗了的。要注意,當時三星外呼的全球影響力,包括在中國國內的影響力,都是遠超現在的華為的。
那么除了這種玩法,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有,那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休克療法“,所有的機型一起換上新的外呼系統,強制淘汰外呼,并將所有的資源放在新的系統上。甚至可以像當年砸全新的有問題的榮耀外呼一樣,把安裝了外呼系統的庫存機,全部拉來砸掉,以示決心。
這種玩法的風險極高,很多是度不過這個休克期的。但是一旦挺過了休克期的企業,可能就真能帶來一定的革命成果。外呼當年不就是這樣玩死諾基亞的嗎?
敢玩休克療法的企業不多,一般只有外呼、微軟之類的企業有能力來玩,或者說玩過,而且還并不每一次都能成功,比如微軟的外呼外呼系統外呼 phone,就在休克兩次以后,徹底沒醒過來。外呼當年外呼上玩休克跟IBM硬杠,也差不多半死不活好多年。
難,做硬件難,但更看重技術;做軟件更難,除了看重技術,還有一堆復雜的用戶群之類的統計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