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通訊領域已經是騰訊的天下,QQ和微信,兩個巨無霸。誰做誰死,奇虎也不例外,周鴻祎很清楚。
這個和技術無關,也和資本無關。
我不分析為什么奇虎做不成,只在這里緬懷一下我曾經使用過的那些即時通訊軟件,或許你就明白了。
1.MSN,一款有多次勝出機會的產品,最后一步步走向死亡。2002年、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很流行,北上廣深的白領都用MSN,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在定位上,MSN非常清晰通訊,它相當于實名制,以熟人社交為主。你必須要知道對方的ID,否則沒辦法查找,不會有陌生人去加你,你也沒法去加別人;QQ里面都是匿名,還有個查找功能,可以根據年齡、地域等來查,那時候還流行網友見面,小年輕們想要接觸社會,QQ也算是當年的“約炮神器”了。MSN主打白領,是已有圈子的維護,而QQ是結識。時任微軟中國總裁唐駿認為精英氣概成就了MSN神話,也將其逐漸推向死亡邊緣,在“平民草根”的互聯網時代,堅持以精英思維做產品的微軟必將付出代價。
2.雅虎通,它的聊天室大概是一個網絡時代的縮影,代表著2000年前后網絡交流方式的一塊重要陣地。網民在其上創建公共聊天室,五湖四海的陌生人此刻全部在同一片網絡空間里暢所欲言,而當時雅虎聊天室就已經支持發私信和使用表情圖標,可以說是現在群聊的祖先了。事實是通訊,雅虎都已經敗落了,當年投資阿里的10億美金成了雅虎最重要的收入。
3.飛信。面對著國內IM老大哥的強勢生長,中國移動在2007年拿出了飛信。憑借著能讓PC和手機互通、手機短信和PC端文字消息的互轉,飛信借助移動網絡本有網內用戶基數迅速發展。但飛信因為代表了移動的運營商利益,它對于中移動手機用戶以外的人群很不友好,讓它局限在了自己的網絡內。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推進,社交網絡的出現,手機號不再是唯一的找人選擇,微信的出現更是放大了飛信性能上的弊端,這使飛信的用戶規模迅速衰退。雖然說移動目前還沒有停止飛信的運營,但是從飛信又是改名又是轉型“面向企業用戶”的種種舉措來看,它也明顯已經告別普通人的生活。
4.新浪UC。新浪在2004年收購UC業務,為此支付了數千萬美元的現金和股票。然而也許新浪天生就適合做新聞,沒有社交的基因吧,uc并沒能超過QQ。如今新浪uc的版本還停留在2010版,便沒有再更新了。
5.網易POPO。2004網易上線了泡泡,當年這款作為網易戰略級別的產品,曾經用了大量資金來推廣,推出“裝泡泡換短信”的活動,歷時一年多,為網易帶來1500萬的用戶。不過通過活動吸引過來的用戶并沒有粘性,隨著活動結束。用戶也隨之離開。
6.百度hi。百度于2008年推出的即時通訊軟件,不過此時的及時通訊市場格局早已定型。QQ在線人數早已突破千萬。對于功能類似的百度hi,用戶早已沒有了興趣。
7.米聊。早在米聊第一版發布后的一次聚餐中,提及騰訊,雷軍說過一句話:“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可惜1個月之后,騰訊就發布了微信,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居然是QQ郵箱團隊的作品。在當今國內互聯網競爭環境下,騰訊是最令人敬佩的對手,依靠快速的反應、高完成度的產品以及無可比擬的互聯網推廣力量,總是能一舉擊倒對手。
8.易信。產品功能上沒有足夠的亮點,多半是仿照微信進行的,體驗不佳讓易信的發展雪上加霜,沒有了產品技術的支持,又沒有尚可的用戶體驗,越走越迷茫。畢竟讓大家接手一個全新的產品,其營銷成本太高,無法在前期快速樹立口碑和影響力。
9.來往。剛剛飄過易信,來往就來了。騰訊最寶貴的是什么?是QQ好友關系鏈,你的朋友都在上面,不得不用。你不想用,朋友說我要QQ上傳個東西給你,你接收一下。你不在,對方離線給你一個文件,你就要上來收——你的朋友是騰訊最好的王牌,朋友用QQ越多,你就越離不開QQ。而來往沒有關系鏈。
以上這些產品,推出的時候我都在第一時間下載注冊使用過,但是身邊的人真的用的很少,導致最終還是回到使用騰訊的雙雄上。這些產品的背后公司不能說實力不雄厚,技術不深厚,但是你能讓用戶從零開始重建關系鏈嗎?不能。雖然現在的任何一款APP都加入了掃描手機通訊錄的功能,但是,大家不可能因此而放棄一個現成的圈子。網民等不起,說用就要用。
不知道說清楚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