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就是害怕,社交恐懼就是人在社會交往中,會伴有身體上的收縮,緊張,出虛汗,發抖,臉紅等軀體反應,社交恐懼癥就是社交恐懼的程度已經影響,甚至嚴重影響了人在社會交往中所需的基本功能——融入社會,逃避一切社會參與,與他人和群體隔絕。
和其它復合負性情緒的反應對象類似的是,恐懼的反應(選擇和控制,簡稱擇控)對象也是價值(抑郁針對得失、焦慮針對利害、敵意針對好惡、強迫針對有序無序做選擇),有所不同的是,恐懼的選擇對象則是真假,真是自己身上真實存在的短板或不足,假是指可能出現的假性風險或危害。針對真的短板進行掩飾,對假的威脅進行逃避,且提前做出逃避式反應,此三點是恐懼者在戰略上的行為選擇。
在具體事件的控制上,恐懼者對恐懼的事情不了解,或者缺少相關經驗,其目標期待過高且脫離現實,是其行為能力所不能夠匹配的,即行為能力滿足不了目標的要求,又缺少去失敗的勇氣,不敢去嘗試,因為他們欲的層面的期待占據了整個注意力,不去關注和研究道的層面事情的組構機制,因此無法習得相關的經驗和能力,這是恐懼者在戰術上的行為控制。
綜上,恐懼者戰略選擇不可行,戰術控制無效,擺在自己面前或自己設定的障礙也就長期無法跨越,這樣他們自己畫地為牢,無法將自己從沼澤地里帶出來,形成死循環,具體表現如下:
恐懼者在欲的層面上的不可行的具體期待,一是他尊,即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讓別人把自己當回事兒,二是在乎結果,只要成功,接受不了失敗。這些欲上的期待成了他們的行為目標,這種目標,無論是誰,都無法直接訴求,更不可以強求,它們是不自己可以選擇的因素,而是他人或社會的選擇,因此它們是不可行的選擇。這樣選擇背后的深層原因是憂患自己的群體中的位次,實則小人活法。
在不懂、不會、不了解的事情面前,正常的控制方式是先參與,先交學費,就像玩游戲一樣,需要輸得起,從而積累相關經驗,甚至付出不求回報,把自己忘了,去鉆研事理,才能夠掌握其中的門道。而恐懼者往往缺少了這個環節,不打地基,就想蓋房頂,這是其行為結構上在具體的事情控制上的不合理表現。
其實,恐懼者并非行為能力完全不足,而是其預先的評估不足,就像在落水者,把注意力全放在了救命的呼叫上,忘記看看其實水只到自己的腰部,是淹不著自己滴!只是自己的評估出現了偏差而已,一句話,社交恐懼就是怕輸不起而不敢參與!
當然,在西方行為主義心理學看來,社交恐懼形成了一個聯接,反復出現刺激——反應的反射弧。其實,這種反射弧出現并不是必然的,刺激在無腦人身上起作用,在有腦人身上就不起作用,這個范式忽略了個人選擇和控制因素,擇控是否起作用,起怎么的作用,是起建設性的正作用,還是起破壞性的反作用,與參歷者的行為結構合理與否正相關。擇控無效,對真的短板和假的威脅的選擇和控制起了破壞性的反作用,才是恐懼生成關鍵性的內因。
內因心理學創始人管奎令經過十五年的臨床參歷者踐驗,讓參歷者的選擇和控制起建設性的正作用,其就會生產出來與恐懼對應的良性社會情感——效能感,它會去取代或覆蓋恐懼,當效能感大于恐懼感的時候,社交恐懼就會逐漸消失,這就是內因心理學的情知生克療法,簡稱生克療法,因為這個療法首先要改變人的行為結構,所以也稱之為合理結構療法,也稱為活法升級療法。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結構決定功能論,以及國學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君子與小人論,為內因心理學和這個療法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讓社交恐懼者變得會使用自己的大腦,其原來聯接就被斷開,行為出發之后做了有用功,就會生產效能感,當效能感在真假類社會情感的比例達到或超過50%之時,社交恐懼者的癥狀就會漸漸消退,當其行為結構變成了“不懂就跟隨性地參與,付出了不求回報,做成了也不占為己有”之時,社交恐懼就可以標本兼治啦,其治療社交恐懼癥的路徑總結如下:
首先要接受恐懼:很多恐懼者認為自己害怕不正常,其實恐懼猶如皮膚劃傷后會疼痛,感冒之后有流鼻涕、打噴嚏一樣,是系統出現問題之后的反饋,屬于正常現象。想讓自己好起來,首先要接受自己在社交場合出現的恐懼心理,把它當朋友,甚至不去理會它,然后去專心干正事。當然不把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兒當敵人,培育納容感取代敵意,是所有心理治療的基礎,治療社交恐懼癥也必不可少。
其次辨清并還原真假:自己真實的短板或不足,是不是可以坦誠,是否有勇氣主動向別人講出來自己的弱點?再去分辨一下哪些威脅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假的威脅對自己構不成傷害,真的威脅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面對?坦面真假才是智者的選擇。
再次要放下面子:愛面子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適度愛面子有助于規范自己的言行,但是,過度愛面子容易讓人把評判自己好壞的權利不自覺地交給別人,容易用別人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自己變得不合理起來,前者是常人的情感訴求,后者則是恐懼者的情感訴求。后者的選擇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因此無法做有用功。
第四要重參與,重堅持:享受過程,淡化或不在乎結果,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有一個好的結果而去努力,并能夠在過程中去鉆研其中的門道,這樣好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啦,而恐懼者的內行為選擇是不要過程,只要好結果,不想要不好的結果,因此他們的問題則是邏輯或順序錯誤??謶终咴谧约核簧瞄L的領域,往往缺少堅持下來的耐心和毅力,淺嘗則止,試過一次,甚至還沒有嘗試就認定自己不行,立馬放棄,回避讓自己獲得了暫時性的安寧。因此,確立參與就是成功,堅持就是勝利的信念很有必要。
第五研究事情本身,內容為王:社交恐懼者往往在別人面前不知道說什么,其背后的真實原因則是他們平時相關的積累比較少,或者說他們少年時代只專心書本學習,除了學習好之外呼叫中心建設方案,沒有什么其它的興趣愛好,很多別人懂的東西,恐懼者卻很陌生,因此他們常常在社交場合不知道說什么,因此他們即使有心去社交,卻缺少社交所必備的內容,如人情世故等等。
第六提高相關能力:在歷練中,去研究事理,事后去總結,掌握門道是培養能力的唯一路徑。掌握了社交技巧,培養了相關能力,當它們勝任自己目標訴求的要求之時,遇到未曾接觸過的新情況又能夠放下得益期待去參與,去學習,當能力大于期待之時,才會做有用功,做了有用功,才能解決問題或成事,成事方能走出恐懼。
第七重塑誠信體系:恐懼在誠信體系中的模式是不敢當而不敢做,勇于擔當是走出恐懼的必要條件,逃避或回避事情或麻煩的習慣必須修正過來,否則,不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不承擔相應的后果,是永遠無法真正成長的。
第八不能急于求成:想從社交恐懼中走出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切實際的目標放下尚且不容易,培養起來社交能力更不是短期內能夠達成的,所以想走出來,有遵循事情本身的發展速度和節奏,不能人為地加快速率。
第九做人上凡事為而不爭:恐懼者把精力都放在了爭上,去爭欲,不去為道,他們的模式是不為而爭,因此才導致恐懼情緒的持續發生,不爭就沒有人會爭得過自己,也就沒有了威脅,沒有威脅就不會生產恐懼情緒啦。
第十優化行為結構:恐懼和其它負性情緒的發生機制的共通模式都是行為結構出現了問題,在欲和道,以及勢的平衡和協調上出現了時機、方向、力量和節奏上的悖離,即以欲忘道散勢,即恐懼者把精力、注意力和能量全部投注到欲上了,忽略了事態的決定因素——道,不尊重情緒的生成力量——勢。用以道制欲合勢的行為結構升級它,是治療一切心理困擾的總體路徑,也是治療社交恐懼的總體通道。
(本文系及其論點,系內因心理學創始人管奎令,歷經十五載本土化臨床心理學和理論心理學職業生涯,從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第一手資料中提取而成,希望對被社交恐懼癥困擾的朋友有所幫助;也希望為廣大同仁們,提供一套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從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和認知因素的研究范式中走出來,去把握更核心的因素,即行為結構的合理與否,也就是德與道和勢的適配度,這就是養德的境界,它才是情緒或情感發生的主因——內因。環境因素只是外因,生物和認知因素是結果呼叫中心建設方案,不是原因。)